岩土力学 ›› 2019, Vol. 40 ›› Issue (2): 653-659.doi: 10.16285/j.rsm.2017.1436
谢凯楠1,姜德义1,孙中光1, 2,宋中强1,王静怡3,杨 涛4,蒋 翔1, 5
XIE Kai-nan1, JIANG De-yi1, SUN Zhong-guang1, 2, SONG Zhong-qiang1, WANG Jing-yi3, YANG Tao4, JIANG Xiang1, 5
摘要: 为研究岩石经历干湿循环后的细观损伤演化特征,选取三峡库区某边坡的泥质砂岩为研究对象,在饱和状态下分别对各组进行多次干湿循环试验。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NMR)研究了干湿循环作用对泥质砂岩的损伤行为,结果表明:干湿循环作用下,核磁共振T2谱图波峰信号幅度发生显著变化,T2谱图面积、孔隙率呈现出定量的指数增长;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发现,随着干湿循环试验的进行,岩石内部孔隙逐渐增多,孔隙尺寸增大,形成贯通的小裂隙并逐渐扩展,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作用后的MRI内部结构变化与扫描电镜(SEM)微观结构变化相似;MRI像素点的灰度值分布符合对数高斯分布,分布期望随循环次数逐渐饱和;随着循环次数增加,力学参数逐渐降低,峰值应力的降低与孔隙率的增大成正相关。
中图分类号:
[1] | 胡 智, 李志超, 李丽华, 严鑫, 詹伟. 基于CT的干湿循环−动荷载贯序耦合作用下 压实粉质黏土细观结构特征研究[J]. 岩土力学, 2023, 44(10): 2860-2870. |
[2] | 李源, 魏明俐, 刘磊, 威巍, 陈亿军, . 纤维加筋高钙地聚物固化高黏尾砂的 强度特性及机制分析[J]. 岩土力学, 2023, 44(1): 43-53. |
[3] | 陈星, 李建林, 邓华锋, 党莉, 刘奇, 王兴霞, 王伟, . 卸荷蠕变条件下软硬相接岩层非协调变形规律研究[J]. 岩土力学, 2023, 44(1): 303-316. |
[4] | Muhammad Usman Azhar, 周 辉, 杨凡杰, 高阳, 朱勇, 路新景, 房后国, 耿轶君, . 软弱泥质砂岩地层中输水隧洞稳定性研究[J]. 岩土力学, 2022, 43(S2): 626-639. |
[5] | 周辉, 宋明, 张传庆, 杨凡杰, 路新景, 房后国, 邓伟杰, . 三轴应力下水对泥质砂岩力学特性 影响的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2, 43(9): 2391-2398. |
[6] | 刘新喜, 李玉, 范子坚, 李盛南, 王玮玮, 董蓬, . 干湿循环作用下单裂隙炭质页岩能量演化与 破坏特征研究[J]. 岩土力学, 2022, 43(7): 1761-1771. |
[7] | 陈锐, 张星, 郝若愚, 包卫星. 干湿循环下地聚合物固化黄土强度 劣化机制与模型研究[J]. 岩土力学, 2022, 43(5): 1164-1174. |
[8] | 柴少波, 宋浪, 刘欢, 阿比尔的, 柴连增, . 酸性干湿循环下充填节理岩石劣化性能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2, 43(11): 2993-3002. |
[9] | 许健, 武智鹏, 陈辉, . 干湿循环效应下玄武岩纤维加筋黄土 三轴剪切力学行为研究[J]. 岩土力学, 2022, 43(1): 28-36. |
[10] | 刘越, 陈东霞, 王晖, 于佳静, . 干湿循环下考虑裂隙发育的残积土边坡响应分析[J]. 岩土力学, 2021, 42(7): 1933-1943. |
[11] | 郝延周, 王铁行, 程磊, 金鑫, . 考虑干湿循环影响的压实黄土结构性本构关系[J]. 岩土力学, 2021, 42(11): 2977-2986. |
[12] | 胡智, 艾聘博, 李志超, 马强, 李丽华, . 干湿循环−动荷载贯序耦合作用下压实粉质 黏土电阻率演化规律[J]. 岩土力学, 2021, 42(10): 2722-2732. |
[13] | 刘俊东, 唐朝生, 曾浩, 施斌. 干湿循环条件下黏性土干缩裂隙演化特征[J]. 岩土力学, 2021, 42(10): 2763-2772. |
[14] | 高玮, 胡承杰, 贺天阳, 陈新, 周聪, 崔爽, . 基于统计强度理论的破裂岩体本构模型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7): 2179-2188. |
[15] | 张宗堂, 高文华, 张志敏, 唐骁宇, 邬俊, . 基于Weibull分布的红砂岩颗粒崩解破碎演化规律[J]. 岩土力学, 2020, 41(3): 877-8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