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 2019, Vol. 40 ›› Issue (8): 2914-2924.doi: 10.16285/j.rsm.2018.0112
朱彦鹏1, 2,杜晓启1, 2,杨校辉1, 2,栗慧王君1, 2
ZHU Yan-peng1, 2, DU Xiao-qi1, 2, YANG Xiao-hui1, 2, LI Hui-jun1, 2
摘要: 确定了挤密桩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地基的合理处理范围,揭示了挤密桩处理地基效果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挤密桩复合地基在地基浸水后的入渗规律及沉降特征。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不同深度的灰(素)土挤密桩地基处理试验及埋设TDR水分计和分层沉降仪的工后浸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大,各试验区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土挤密效果呈增强趋势;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土的干密度增长率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抗渗性能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大而增强;外界水分在挤密桩复合地基中的入渗规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基本由4个阶段组成;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土受水浸湿时的沉降变形,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基本由5个阶段组成。根据研究结果,在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的情况下建议地基处理深度为9~12 m,处理宽度为管廊每边延伸控制在2 m,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的合理地基处理范围。
中图分类号:
[1] | 牛亚强 ,王 旭 ,郑 静 ,蒋代军 ,刘德仁 ,蒋鹏程 , . 侧向约束防渗路基新结构防渗效果试验研究[J]. , 2015, 36(S2): 252-258. |
[2] | 张世径 ,黄雪峰 ,朱彦鹏 ,杨校辉 ,姚志华 .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深度和剩余湿陷量问题的合理控制[J]. , 2013, 34(S2): 344-350. |
[3] | 米海珍,杨 鹏. 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现场试验研究[J]. , 2012, 33(7): 1951-1956. |
[4] | 黄雪峰 ,张广平 ,姚志华 ,张建华.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特性水分入渗规律及地基处理方法研究[J]. , 2011, 32(S2): 100-108. |
[5] | 聂庆科 ,梁金国 ,韩立君 ,李华伟. 夯扩桩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机理研究[J]. , 2011, 32(6): 1819-1823. |
[6] | 宋勇军,胡 伟,王德胜,周军林. 基于修正剑桥模型的挤密桩挤土效应分析[J]. , 2011, 32(3): 811-814. |
[7] | 刘志伟,申汝涛. 钻孔挤密桩处理强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研究[J]. , 2009, 30(S2): 339-343. |
[8] | 曹黎娟,赵均海,魏雪英. 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灰土挤密桩应力分析[J]. , 2006, 27(10): 1786-17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