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 2019, Vol. 40 ›› Issue (S1): 409-414.doi: 10.16285/j.rsm.2018.2101
刘祖强1, 2,罗红明3,郑敏1, 2,施云江1, 2
LIU Zu-qiang1, 2, LUO Hong-ming3, ZHENG Min1, 2, SHI Yun-jiang1, 2
摘要: 南水北调工程膨胀土渠坡变形受大气降雨、蒸发等干湿循环作用较为显著,揭示渠顶膨胀土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胀缩变形和垂直位移变形特征,可为渠坡的稳定性评价与处治方案提供依据。利用膨胀土室内胀缩特性试验结果,结合垂直位移量、含水率、降雨量、蒸发量和气温监测等现场观测数据,分析渠顶位移量和影响因子间关联度,建立了干湿循环作用下渠顶膨胀土的竖向变形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以含水率、降雨量、蒸发量等构成的胀缩因子与渠顶垂直位移呈负相关关系,胀缩因子引起垂直位移分量较小;温度因子与渠顶垂直位移呈正相关关系,对渠顶垂直变形有较大影响,是影响渠顶变形的主要因素;渠坡开挖(时效因子)在施工初期对渠顶垂直变形有一定的影响,开挖完成后对渠顶垂直变形影响甚微。
中图分类号:
[1] | 张 聪, 梁经纬, 阳军生, 曹 磊, 谢亦朋, 张贵金, . 堤坝脉动注浆浆液扩散机制及应用研究[J]. 岩土力学, 2019, 40(4): 1507-1514. |
[2] | 张善凯, 冷先伦, 盛谦, 李彪, 周永强, . 卢氏膨胀岩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胀缩特性研究[J]. 岩土力学, 2019, 40(11): 4279-4288. |
[3] | 赵 明 ,黄 侃 ,林 佳 ,张 鹏 ,赵 健 ,陈 磊 ,葛勇勇,. 大采高碎裂煤巷软弱围岩控制优化研究[J]. , 2016, 37(S2): 589-596. |
[4] | 郝 杰 ,侍克斌 ,陈功民 ,白现军,. 基于围岩力学参数概率分布模型的变形敏感性灰关联分析[J]. , 2015, 36(3): 854-860. |
[5] | 刘亚群,李海波,裴启涛,张 伟.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遗传神经网络在水下爆破中质点峰值振动速度预测研究[J]. , 2013, 34(S1): 259-264. |
[6] | 苏永华,罗正东,李 翔. 基于均匀试验的半填半挖路基边坡稳定性灰色关联分析法[J]. , 2012, 33(8): 2259-2264. |
[7] | 孙树林 ,唐 俊 ,郑青海 ,张淦钰 ,周立国 ,尚文涛 . 掺高炉水渣膨胀土的室内改良试验研究[J]. , 2012, 33(7): 1940-. |
[8] | 徐 斌 ,张 艳 ,姜 凌 . 矿井涌水水源判别的GRA-SDA耦合模型[J]. , 2012, 33(10): 3122-3138. |
[9] | 周葆春 ,孔令伟 ,郭爱国 . 荆门弱膨胀土的胀缩与渗透特性试验研究[J]. , 2011, 32(S2): 424-429. |
[10] | 刘勇健,李彰明. 软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与微结构参数的灰色关联-神经网络模型[J]. , 2011, 32(4): 1018-1024. |
[11] | 丁丽宏. 基于改进的灰关联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的边坡稳定性研究[J]. , 2011, 32(11): 3437-3441. |
[12] | 李齐仁,汪明元,蔡剑韬,施戈亮. 含水率对土工格栅与膨胀土界面拉拔性状的影响[J]. , 2010, 31(S2): 175-178. |
[13] | 冯庆高,周传波,傅志峰,章广成. 基坑支护方案的灰色模糊可变决策模型[J]. , 2010, 31(7): 2226-2231. |
[14] | 张艺峰,姚道平,谢志招,许仪西,李光明,叶友权. 爆破地震效应主控因素分析及减震措施探讨[J]. , 2010, 31(1): 304-308. |
[15] | 单仁亮,黄宝龙,李广景.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综合评价模型在爆破方案选定中的应用[J]. , 2009, 30(S1): 206-2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