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 2021, Vol. 42 ›› Issue (4): 1088-1094.doi: 10.16285/j.rsm.2020.1329
李青松1,文磊2,孔纲强2,高洪梅3, 4,申志福3, 4
LI Qing-song1, WEN Lei2, KONG Gang-qiang2, GAO Hong-mei3, 4, SHEN Zhi-fu3, 4
摘要: 螺旋桩以其施工方便快捷、承载力好等技术优点在输电线路、光伏支架等工程基础中广泛使用;然而,既有螺旋桩抗拔承载力理论计算方法的误差仍相对较大。基于圆孔扩张理论,采用Tresca屈服准则修正了螺旋桩抗拔承载力计算方法;开展了砂土地基中螺旋桩抗拔承载力原型足尺试验,实测了不同类型螺旋桩的荷载?位移关系曲线,分析了其抗拔极限承载力;通过试验结果和既有文献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理论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锚盘的抗拔承载力系数随着首叶埋深的增大而变大,其上限值主要受土体的刚性指数约束;提出的螺旋桩抗拔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方法较传统计算方法精度有所提高,计算误差约为10%。
中图分类号:
[1] | 刘志鹏, 孔纲强, 文磊, 王志华, 秦红玉, . 砂土地基中倾斜螺旋桩群桩上拔与水平 承载特性模型试验[J]. 岩土力学, 2021, 42(7): 1944-1950. |
[2] | 戴国亮, 朱文波, 郭晶, 龚维明, 赵学亮, . 软黏土中吸力式沉箱基础竖向抗拔承载 特性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19, 40(S1): 119-126. |
[3] | 王钦科, 马建林, 陈文龙, 杨彦鑫, 胡中波, . 上覆土嵌岩扩底桩抗拔承载特性离心 模型试验及计算方法研究[J]. 岩土力学, 2019, 40(9): 3405-3415. |
[4] | 周同和, 郜新军, 郭院成, 孙轶斌, . 下部扩大段复合桩抗拔承载力设计方法与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19, 40(10): 3778-3782. |
[5] | 莫品强, 高新慰, 黄子丰, 马丹阳, . 下穿隧道开挖引起的挤土桩沉降控制分析方法[J]. 岩土力学, 2019, 40(10): 3823-3832. |
[6] | 熊晓荣,汤 华,廖明进,尹小涛,王东英, . 隧道锚“楔形效应”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J]. , 2018, 39(S1): 181-190. |
[7] | 崔 强,孟宪乔,杨少春,. 扩径率与入岩深度对岩基挖孔基础抗拔承载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 , 2016, 37(S2): 195-202. |
[8] | 崔 强,周亚辉,童瑞铭,吉 晔. 上拔扩底基础与地基土体承载特性差异性分析[J]. , 2016, 37(S2): 476-482. |
[9] | 张 昕 ,乐金朝,刘汉东,. 砂土中群锚锚周土体变形特性模型试验研究[J]. , 2016, 37(S1): 240-248. |
[10] | 贺建清,肖 兰,张文勇,高文华,. 基于改进的Mohr-Coulomb强度准则下岩石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计算[J]. , 2016, 37(9): 2484-2488. |
[11] | 廖明进 ,王全才 ,袁从华 ,汤 华 ,张水华,. 基于楔形效应的隧道锚抗拔承载能力研究[J]. , 2016, 37(1): 185-192. |
[12] | 赵 赟 ,张陈蓉 ,凌巧龙 ,黄茂松 ,胡玉银,. 软土地区注浆成型螺纹桩抗拔承载力的计算[J]. , 2015, 36(S1): 334-340. |
[13] | 张 琰,郑卫锋,朱照清. 用于砂岩加固的锚杆的承载性能试验研究[J]. , 2015, 36(S1): 367-371. |
[14] | 常林越,王卫东,吴江斌. 基于极限承载力试验的扩底抗拔桩承载特性数值模拟分析[J]. , 2015, 36(S1): 657-663. |
[15] | 张继红 ,朱合华,. 抗拔桩极限平衡方程及其应用[J]. , 2015, 36(8): 2339-23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