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 2022, Vol. 43 ›› Issue (9): 2471-2482.doi: 10.16285/j.rsm.2021.1994
刘燕晶1, 2,王路君1, 2,朱斌1, 2,陈云敏1, 2
LIU Yan-jing1, 2, WANG Lu-jun1, 2, ZHU Bin1, 2, CHEN Yun-min1, 2
摘要: 天然状态下水合物生成后往往填充于沉积物土骨架孔隙中或黏结于相邻土颗粒之间,对沉积物具有填充和黏结作用,改变了沉积物原有孔隙比和密度,影响了沉积物的物理力学特性,因此在描述含水合物沉积物的力学和变形特性时需考虑水合物填充和黏结作用的影响。基于黏土和砂土的统一临界状态本构模型(clay and sand model,简称 CASM),结合水合物侵入孔隙的致密化特性,通过提出等效孔隙比来反映水合物的填充作用;同时引入黏聚强度来反映水合物对沉积物的黏结作用;并利用状态参数来反映土体的应力状态和剪胀性,采用非相关联流动法则,进而建立能够描述水合物填充和黏结作用的含水合物沉积物弹塑性本构模型。通过与室内试验结果和已有本构模型对比,表明所提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含水合物沉积物的应力−应变关系,可有效地描述水合物含量、有效围压对沉积物的强度、刚度、剪胀性等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
中图分类号:
[1] | 郅彬, 王尚杰. 干湿-冻融循环下黄土力学特性及损伤机制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4): 1092-1102. |
[2] | 赵程斌, 骆亚生, 范全, 孟智田, 孙哲. 基于触发式黏塑性元件的黏性土黏弹塑性动本构模型[J]. 岩土力学, 2024, 45(2): 502-510. |
[3] | 尹鑫晟, 舒营, 梁禄钜, 张世民, . 考虑渗流的饱和粉土地层盾构开挖面稳定分析[J]. 岩土力学, 2023, 44(7): 2005-2016. |
[4] | 范金洋, 唐璐宣, 陈结, 杨镇宇, 姜德义, . 基于硬化参量的盐岩蠕变疲劳本构模型[J]. 岩土力学, 2023, 44(5): 1271-1282. |
[5] | 叶智刚, 王路君, 朱斌, 陈云敏, . 基于OpenGeoSys的天然气水合物降压开采热-水-力耦合分析模型[J]. 岩土力学, 2023, 44(11): 3191-3202. |
[6] | 邓泽之, 王刚, 金伟. 考虑水力波动作用的潜蚀本构模型[J]. 岩土力学, 2023, 44(10): 2921-2928. |
[7] | 杨俊涛, 宋彦琦, 马宏发, 杨江坤, 邵志鑫, 鲍伟. 考虑硬化和损伤效应的盐岩蠕变本构模型研究[J]. 岩土力学, 2023, 44(10): 2953-2966. |
[8] | 许健, 周立阳, 胡科, 李彦锋, 武智鹏, . 受振动荷载扰动裂隙性黄土单轴压缩力学行为研究[J]. 岩土力学, 2023, 44(1): 171-182. |
[9] | 陈星, 李建林, 邓华锋, 党莉, 刘奇, 王兴霞, 王伟, . 卸荷蠕变条件下软硬相接岩层非协调变形规律研究[J]. 岩土力学, 2023, 44(1): 303-316. |
[10] | 何冠, 姚仰平. 统一硬化模型与下加载面模型的理论关系[J]. 岩土力学, 2022, 43(S2): 11-22. |
[11] | 张革, 曹玲, 王成汤, . 考虑多晶冰软化特性的弹塑性损伤本构 模型开发及应用[J]. 岩土力学, 2022, 43(7): 1969-1977. |
[12] | 袁宇, 刘润, 付登锋, 孙国栋. 结构性海洋黏土损伤模型的二次开发及应用[J]. 岩土力学, 2022, 43(7): 1989-2002. |
[13] | 康孝森, 廖红建, 黄强兵, 霍秉尧, . 结构性黄土的临界压力比及其边界面 塑性本构模型预测[J]. 岩土力学, 2022, 43(6): 1469-1480. |
[14] | 陶志刚, 郭爱鹏, 何满潮, 张瑨, 夏敏, 王鼎, 李梦楠, 朱珍, . 微观负泊松比锚杆静力学特性及其工程应用研究[J]. 岩土力学, 2022, 43(3): 808-818. |
[15] | 于洪丹, 陈卫忠, 卢琛, 杨典森, 杨建平, 王震, . 黏土岩时效变形特性试验与理论研究[J]. 岩土力学, 2022, 43(2): 317-3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