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 2023, Vol. 44 ›› Issue (5): 1512-1529.doi: 10.16285/j.rsm.2022.0831
邓鹏海1,刘泉声1,黄兴2
DENG Peng-hai1, LIU Quan-sheng1, HUANG Xing2
摘要: 底鼓是深埋高应力软岩隧道常遇灾害,现有底鼓力学机制忽略了隧道开挖导致的围岩应力释放、应力转移和应力集中现象,仅对初始地应力状态进行了分析。因此,鉴于有限元-离散元耦合数值方法(finite-discrete element method,简称FDEM)在模拟岩体材料弹塑性连续变形和断裂失效非连续变形以及破碎块体接触方面的优越性,采用FDEM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隧道底板渐进破裂碎胀大变形演化机制,并研究了地应力侧压系数、围岩体抗拉强度和底板位置对底鼓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1)隧道底板底鼓力学机制为围岩的破裂碎胀性大变形,可简述为隧道开挖导致径向应力降低、切向应力升高,当升高的切向应力超过岩体强度时便产生共轭剪切破裂并伴随拉伸断裂,最大切向应力不断向深处完整围岩演化直至与岩体强度达到极限平衡状态,剪切裂隙也随之不断向深处扩展,深部块体推挤浅部块体向隧道空间移动并产生大量空隙,发生体积膨胀现象,造成底鼓灾害;(2)根据地应力侧压系数和围岩体抗拉强度的不同,可归纳出5类不同的底板破坏模式,但都可归结为由于最大切向集中应力造成的破裂碎胀性大变形。修正了原有底鼓力学机制未考虑应力释放、转移和集中等应力演化现象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渐进破裂碎胀性大变形的底鼓力学机制,为隧道底鼓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
[1] | 邓鹏海, 刘泉声, 黄兴, 潘玉丛, 伯音, . 水平层状软弱围岩破裂碎胀大变形机制 有限元−离散元耦合数值模拟研究[J]. 岩土力学, 2022, 43(S2): 508-523. |
[2] | 雷升祥, 赵伟. 软岩隧道大变形环向让压支护机制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3): 1039-1047. |
[3] | 陈卫忠, 田 云, 王学海, 田洪铭, 曹怀轩, 谢华东, . 基于修正[BQ]值的软岩隧道挤压变形预测[J]. 岩土力学, 2019, 40(8): 3125-3134. |
[4] | 杨 朋,华心祝,刘钦节,杨 明,成世兴,吴 标,. 深井大断面沿空留巷底板裂隙分形特征动态演化规律试验研究[J]. , 2017, 38(S1): 351-358. |
[5] | 魏 星,沈 乐,陶志平. 富水软岩隧道突泥塌方及地层沉降的模型试验[J]. , 2012, 33(8): 2291-2296. |
[6] | 何本国 ,张志强 ,何 川 ,王俊奇 . 构造应力场中的软岩客运专线双线隧道稳定性研究[J]. , 2012, 33(5): 1535-1541. |
[7] | 初明祥,王清标,夏均民. 采空侧巷道底鼓形成机制与防治技术研究[J]. , 2011, 32(S2): 413-417. |
[8] | 陈卫忠 ,田洪铭 ,杨阜东 ,耿亚梅. 泡沫混凝土预留变形层对深埋软岩隧道长期稳定性影响研究[J]. , 2011, 32(9): 2577-2583. |
[9] | 汪 洋,唐雄俊,谭显坤,王元汉. 云岭隧道底鼓机理分析[J]. , 2010, 31(8): 2530-2534. |
[10] | 李晓红 ,李登新 ,靳晓光 ,顾义磊,. 初期支护对软岩隧道围岩稳定性和位移影响分析[J]. , 2005, 26(8): 1207-12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