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 2024, Vol. 45 ›› Issue (S1): 557-567.doi: 10.16285/j.rsm.2023.0674
亢佳伟1,邓国华1, 2,康佐3
KANG Jia-wei1, DENG Guo-hua1, 2, KANG Zuo3
摘要: 天然沉积条件下,饱和黄土具有显著差异的物性沉积状态、强度和变形规律,在水、力和时间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由欠压密状态向正常压密状态持续演变。旁压试验有效规避了取样扰动和室内外应力状态的差异,是合理认识饱和黄土特征强度的有效手段。针对旁压曲线及其3个特征压力值和两个特征强度指标分别和埋深、初始孔隙比e 、液性指数IL等指标开展相关性分析,得到了饱和黄土强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适用于饱和黄土的水敏性参数mω,建立基本物性指标和特征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出两类饱和黄土的性质区分依据和欠压密饱和黄土的强度分区原则。研究表明:(1)饱和黄土的特征强度受到欠压密状态、稠度特征的综合影响,仅依赖单一物性状态指标,无法对其特征强度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2)以饱和黄土的特征强度开始出现指数衰减特征的临界特征值(mω = 0.5)为划分指标,可以区分两类饱和黄土的强度差异;(3)以水敏性参数mω= 0.75/1.3为界,可将欠压密饱和黄土强度的长期演化过程划分为初期、中间和后期3个特征阶段,并给出了不同阶段内土体特征强度范围值。
中图分类号:
[1] | 宋丽, 许领, 李杭州, 李伟, . 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的非饱和黄土边坡抗滑桩间距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S1): 517-524. |
[2] | 刘德仁, 张转军, 王旭, 张艳丰, 安政山, 金芯, . 水蒸汽增湿重塑非饱和黄土地基现场应用参数研究[J]. 岩土力学, 2023, 44(S1): 73-82. |
[3] | 张俊然, 宋陈雨, 姜彤, 王俪锦, 赵金玓, 熊潭清. 非饱和黄土高吸力下的水力力学特性及微观结构分析[J]. 岩土力学, 2023, 44(8): 2229-2237. |
[4] | 简涛, 孔令伟, 柏巍, 舒荣军, . 基于耗散能量的饱和黄土动孔压模型[J]. 岩土力学, 2023, 44(8): 2238-2248. |
[5] | 高旭龙, 张豫川, 黄鸿伟, 刘东发, 刘智璠, . 考虑变形影响的黄土土-水特征及其滞后效应[J]. 岩土力学, 2023, 44(8): 2350-2359. |
[6] | 康佐, 亢佳伟, 邓国华, . 欠压密饱和黄土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研究[J]. 岩土力学, 2023, 44(11): 3117-3127. |
[7] | 朱旻, 陈湘生, 张国涛, 庞小朝, 苏栋, 刘继强, . 花岗岩残积土硬化土模型参数反演及工程应用[J]. 岩土力学, 2022, 43(4): 1061-1072. |
[8] | 王斌, 韩幽铭, 周欣, 陈成, 张先伟, 桂蕾, . 太湖湖相黏土层剪切模量衰减特性的 原位测试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7): 2031-2040. |
[9] | 舒荣军, 孔令伟, 师文卓, 刘炳恒, 黎澄生, . 湛江结构性黏土自钻旁压试验的加载速率效应[J]. 岩土力学, 2021, 42(6): 1557-1567. |
[10] | 刘德仁, 徐硕昌, 肖洋, 王旭, 李建东, 张严, . 浸水入渗条件下压实黄土水−气运移规律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12): 3260-3270. |
[11] | 李建东, 王旭, 张延杰, 蒋代军, 刘德仁, 李盛, . 水蒸气增湿非饱和黄土热湿迁移规律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1): 186-192. |
[12] | 邱 敏, 袁 青, 李长俊, 肖超超, . 基于孔穴扩张理论的黏土不排水抗剪强度 计算方法对比研究[J]. 岩土力学, 2019, 40(3): 1059-1066. |
[13] | 刘德仁,张文清,黄新智,李承成,. 非饱和黄土边坡水热变化过程室内模型试验研究[J]. , 2017, 38(S2): 236-240. |
[14] | 王 进,朱泽奇,陈 健,付晓东,房 强, . 海相沉积软土的自钻式旁压试验及原位力学特性[J]. , 2017, 38(S1): 195-202. |
[15] | 李 姝,许 强,张立展,彭大雷,吕红宾,宋少杰,. 黑方台地区黄土强度弱化的浸水时效特征与机制分析[J]. , 2017, 38(7): 2043-20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