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 2024, Vol. 45 ›› Issue (5): 1297-1308.doi: 10.16285/j.rsm.2023.0913
赵再昆1,王铁行1,张亮1,金鑫2,鲁洁1, 3,阮嘉斌1,邢昱1
ZHAO Zai-kun1, WANG Tie-hang1, ZHANG Liang1, JIN Xin2, LU Jie1, 3, RUAN Jia-bin1, XING Yu1
摘要: 黄土地区采用热减湿工法加固基坑边坡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科学评价高温减湿黄土的裂隙演化是验证该加固工法可行性的关键环节。利用自制试验装置,进行了不同初始干密度和初始含水率的非饱和黄土在50~200 ℃温度水平下的裂隙演化试验,观察了土样含水率和表层裂隙变化,通过试验图像处理定量分析了裂隙率r、裂隙总长L、分形维数D、裂隙平均宽度W等裂隙指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温度水平提高,r、L、D均有所提高,W 变化不明显;初始干密度的提高使r、L、D 明显减小,使W 明显提高;初始含水率的升高使r、L、D、W 显著提高。高温作用显著改变土体的起裂模式,100 ℃临界温度作用下土体的起始裂隙快速出现,这可能与高压水蒸气的不均匀挤压有关。高温极大加快裂隙演化进程,但超过100 ℃后,继续升温对裂隙演化的加速幅度不大。从断裂力学的角度分析了高温作用下黄土裂隙开裂和扩展的力学机制,揭示了高温黄土裂隙演化机制。基于基质吸力对裂隙演化的重要影响,建立了考虑高温的基质吸力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高温对基质吸力的显著影响。
中图分类号:
[1] | 丁旭升, 张凌凯, 樊培培, . 干湿冻融循环条件下重塑性黄土的强度劣化规律及非线性模型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S1): 324-336. |
[2] | 谢毅鑫, 郑文杰, 薛中飞, 王琳, .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修复铜污染黄土的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S1): 443-450. |
[3] | 文少杰, 郑文杰, 胡文乐, . 黄土覆盖层气体突破和循环气体渗透特性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S1): 471-476. |
[4] | 宋丽, 许领, 李杭州, 李伟, . 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的非饱和黄土边坡抗滑桩间距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S1): 517-524. |
[5] | 亢佳伟, 邓国华, 康佐, . 基于旁压试验的饱和黄土强度分类评价方法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S1): 557-567. |
[6] | 赵宽耀, 许强, 陈婉琳, 彭大雷, 高登辉, . 黄土塬边漫灌区土体水入渗过程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9): 2754-2764. |
[7] | 詹金武, 周亚来, 王雨, 黄明, 江松, . 高温-冷却-冲击循环下花岗岩物理损伤及力学劣化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8): 2362-2372. |
[8] | 陈骞, 王志良, 申林方, 华涛, 李邵军, 徐则民, . 基于热力耦合的近场动力学方法高温岩石水力压裂数值模拟[J]. 岩土力学, 2024, 45(8): 2502-2514. |
[9] | 樊培培, 张凌凯, 丁旭升, . 干湿-冻融循环条件下湿陷性黄土剪切及压缩特性的劣化规律[J]. 岩土力学, 2024, 45(7): 2050-2060. |
[10] | 潘网生, 赵恬茵, 李鑫, . 黄土微观结构优先连通模型及其对优先渗流的意义[J]. 岩土力学, 2024, 45(6): 1709-1719. |
[11] | 郅彬, 王尚杰. 干湿-冻融循环下黄土力学特性及损伤机制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4): 1092-1102. |
[12] | 崔金虎, 王路君, 叶智刚, 燕秉法, 黄家晟, 朱斌, . 循环温度荷载下高温管道-软土地基相互作用模型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11): 3286-3294. |
[13] | 张塑彪, 张帆, 李康文, 马双泽. 高温对不同粒径花岗岩剪切特性影响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10): 2981-2993. |
[14] | 慕焕东, 何也, 白逸松, 邓亚虹, 郑龙浩, . 靖边Q3砂质黄土湿陷特征及其微观机制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10): 3024-3036. |
[15] | 刘德仁, 张转军, 王旭, 张艳丰, 安政山, 金芯, . 水蒸汽增湿重塑非饱和黄土地基现场应用参数研究[J]. 岩土力学, 2023, 44(S1): 73-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