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 2024, Vol. 45 ›› Issue (6): 1789-1802.doi: 10.16285/j.rsm.2023.0959
何梓雷1, 2,蒋关鲁1, 2,冯海洲1, 2,陈虹羽1, 2,郭玉丰1, 2,何晓龙1, 2,李杰3
HE Zi-lei1, 2, JIANG Guan-lu1, 2, FENG Hai-zhou1, 2, CHEN Hong-yu1, 2, GUO Yu-feng1, 2, HE Xiao-long1, 2, LI Jie3
摘要: 降雨地震多因素作用下基覆型边坡破坏模式的识别和评估具有重大工程意义。为研究降雨后地震作用下基覆型边坡的失稳演化机制,开展一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基于边坡土体空间变形特性和坡面位移特性识别和评估边坡的劣化模式,综合土体应力−应变特性、渗流场特性、地震动应力分布及边坡变形特性,对降雨后地震下边坡的变形演化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降雨阶段,边坡坡顶与坡脚饱和度显著升高区强度劣化显著,但整体无明显变形;地震阶段,坡顶首先滑塌失稳,进一步演化为多级滑塌的整体失稳。(2)宏观破坏具有突发特征,边坡内部土体的空间应变分布特性能更好地识别边坡塑性区扩展−贯通−失稳的演化历程。(3)基于位移残余率分析的边坡失稳演化模式与土体空间应变演化特性结果吻合,相较于累积位移量对边坡损伤状态的识别更准确。(4)含水率变化影响土体力学特征,降雨后的渗流场分布影响边坡整体力学特性及地震动应力的传递及空间分布,土体力学特性和动应力空间特征决定边坡的破坏模式。
中图分类号:
[1] | 肖思奇, 黄科锋, 周红波, . 基于动三轴试验的软黏土软化系数的分析与预测[J]. 岩土力学, 2024, 45(S1): 133-146. |
[2] | 杨耀辉, 辛公锋, 陈育民, 李召峰, . 排水桩-网复合地基处置可液化路堤地基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S1): 178-186. |
[3] | 李世昌, 李剑, 余飞, 耿赟, 杨奇志, 王江琛, . 峰前等剪应力幅值下黏土−混凝土接触面小变形特性分析[J]. 岩土力学, 2024, 45(S1): 208-216. |
[4] | 杜金飞, 杜宇翔, 贾永胜, 孙金山, 姚颖康, 谢全民, 范焜晖, . 水−动力耦合作用下红砂岩变形破坏与能耗分析[J]. 岩土力学, 2024, 45(S1): 248-258. |
[5] | 孔洋, 阮怀宁, 汪璋淳, . 模拟柱状节理玄武岩试样的失效模式与各向异性特征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S1): 259-266. |
[6] | 杨昊天, 吴红刚, 韦洪, 赖国泉, 尹威江, . 降雨条件下三级桥基岸坡−BFRP锚杆体系的协同变形机制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S1): 267-276. |
[7] | 黄大维, 刘家璇, 谭满生, 邓翔浩, 黄永亮, 翁友华, 陈升平, . 盾构隧道底部注浆抬升模拟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S1): 371-381. |
[8] | 郭建华, 王汉辉, 李世昌, 戴张俊, . 干湿环境下膨胀土裂隙演化规律及渠坡变形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S1): 433-442. |
[9] | 李涛, 舒佳军, 王彦龙, 陈前. 基于模态分解方法的深基坑支护桩水平变形预测[J]. 岩土力学, 2024, 45(S1): 496-506. |
[10] | 魏星, 陈睿, 程世涛, 朱明, 王子健, . 成都膨胀土地区深基坑降雨稳定性分析与变形预测[J]. 岩土力学, 2024, 45(S1): 525-534. |
[11] | 易顺, 陈健, 潘家军, 王艳丽, 徐晗, 刘春鹏, . 内撑式基坑围护结构水平变形的表征函数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S1): 568-578. |
[12] | 肖荣军, 马威, 李锋, 袁丽云. 一种深基坑排桩支护结构内力位移矩阵分析法 解答及工程应用[J]. 岩土力学, 2024, 45(S1): 579-595. |
[13] | 宋洋, 王贺平, 张维东, 赵立财, 周健华, 毛镜涵, . 恒定法向刚度条件下加锚充填节理岩体剪切特性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9): 2695-2706. |
[14] | 吴九江, 肖琳, 王丽娟, 张祎, . 基于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的节状地下连续墙变形特性与破坏模式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9): 2707-2718. |
[15] | 林滨强, 章德生, 简文彬, 豆红强, 王浩, 樊秀峰, . 风驱雨作用下植被斜坡稳定性响应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9): 2765-27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