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 2022, Vol. 43 ›› Issue (9): 2568-2580.doi: 10.16285/j.rsm.2021.2009
闫国强1,殷跃平2,黄波林3,胡雷3
YAN Guo-qiang1, YIN Yue-ping2, HUANG Bo-lin3, HU Lei3
摘要: 三峡库区巫峡段发现多处顺层岸坡滑移−弯曲变形迹象,库水循环涨落加剧了岸坡前缘劣化损伤与失稳破坏。以巫峡段青石 6号坡为例构建室内概化模型,开展顺层灰岩岸坡在消落带岩体劣化下的灾变机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蓄水前岸坡整体长期处于稳定状态。随着劣化进行,蓄水后岸坡变形加剧直至溃屈破坏,岩体劣化缩短了劣化−溃屈失稳进程。运动学分析显示,溃屈破坏时同一岩层达到速度峰值近似。岩层“弯折点”后部运动特征较为一致,前部较为离散。溃屈破坏点是岸坡能量释放的转折点和顶点;随劣化演变位移、应力逐渐递增,呈现提前破坏征兆,溃屈破坏前后应力产生“集中−释放”。整体来看,应力变化提前于位移,表明应力监测更有效。应力监测的核心在于关键区段的确定,对于劣化−溃屈型岸坡来讲,前缘“挠曲段”处应力陡增可作为岸坡临界失稳的重要表征;“劣化−溃屈”演化进程中后缘推挤始终存在,它是岸坡灾变的前提。但岸坡失稳的主导因素却是消落带岩体持续不断的劣化。青石 6 号坡当前处于向强烈弯曲隆起演化进程中,由于消落带岩体持续劣化,可能由稳定/基本稳定逐渐演变为欠稳定状态。
中图分类号:
[1] | 朱姝, 阙相成, 朱珍德, 朱其志, . 考虑截面规则性的柱状节理岩体变形及强度特性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1): 213-225. |
[2] | 钟卫, 张 帅, 贺拿. 基于相对变形方法的桩后土拱模型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2, 43(S2): 315-326. |
[3] | 肖捷夫, 李云安, 胡勇, 张申, 蔡浚明, . 库水涨落和降雨条件下古滑坡变形特征 模型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2): 471-480. |
[4] | 张全, 黄波林, 郑嘉豪, 赵海林, 冯万里, 陈小婷, . 柱状危岩体压溃式崩塌产生涌浪预测分析[J]. 岩土力学, 2021, 42(10): 2845-2854. |
[5] | 程永辉, 胡胜刚, 王汉武, 张成. 深埋砂层旁压特征参数的深度效应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6): 1881-1886. |
[6] | 王东坡, 陈政, 何思明, 陈克坚, 刘发明, 李明清, . 泥石流冲击桥墩动力相互作用物理模型试验[J]. 岩土力学, 2019, 40(9): 3363-3372. |
[7] | 马显春, 罗 刚, 邓建辉, 上官力, . 陡倾滑面堆积层滑坡抗滑桩锚固深度研究[J]. 岩土力学, 2018, 39(S2): 157-168. |
[8] | 蔡 强,李乾坤,石胜伟,张 勇, . 钢管抗滑短桩受力特性物理模型试验研究[J]. , 2016, 37(S2): 679-684. |
[9] | 金 林,胡新丽,谭福林,何春灿,章 涵,张玉明.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抗滑桩土拱效应模型试验研究[J]. , 2016, 37(8): 2332-2340. |
[10] | 季宪军,梁 瑛 ,欧国强 ,杨 顺 ,王 钧 ,陆桂红,. 黏性碎屑流坡面运动过程数值模拟与检验[J]. , 2015, 36(8): 2402-2408. |
[11] | 黄锦林 ,张 婷,李嘉琳 , . 库岸滑坡涌浪经验估算方法对比分析[J]. , 2014, 35(S1): 133-140. |
[12] | 祝廷尉,胡新丽,徐 聪,雍 睿. 嵌岩桩抗滑特性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J]. , 2014, 35(S1): 165-172. |
[13] | 罗 忆 ,李新平 ,徐鹏程 ,董 千 ,洪吉松 , . 考虑累积损伤效应的围岩变形特性研究[J]. , 2014, 35(11): 3041-2048. |
[14] | 武伯弢 ,朱合华 ,徐前卫 ,明 娟 . IV级软弱围岩相似材料的试验研究[J]. , 2013, 34(S1): 109-116. |
[15] | 陈 浩 ,任伟中 ,舒中根 ,李 丹 . 不同支护条件下锚杆支护作用的模型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J]. , 2012, 33(S1): 277-2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