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 2024, Vol. 45 ›› Issue (5): 1457-1471.doi: 10.16285/j.rsm.2023.0947
叶帅华1, 2,辛亮亮1, 2
YE Shuai-hua1, 2, XIN Liang-liang1, 2
摘要: 近年来,西北地区出现了许多高填方场地,为减小建筑物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基础类型广泛使用桩基础。与一般场地不同,黄土填方场地中的单桩桩周土受力后仍会产生较大的变形,该类场地单桩沉降机制复杂。桩顶总沉降计算是桩基设计的重要依据,为此,建立了高填方黄土场地单桩桩顶总沉降计算模型。基于传统的荷载传递法和剪切位移法,分别考虑桩-土界面的桩-土相互作用和桩-土界面外剪切带土体的剪切变形。依据桩端边界,将单桩类型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摩擦桩,分别建立桩周土弹性阶段和塑性阶段的桩身位移控制微分方程,结合边界条件进行求解,得到桩身位移、轴力、侧摩阻力,并通过弹塑性理论求解了桩周土剪切带土体剪切变形,进而通过叠加原理求得桩顶总沉降。用桩长与桩周土塑性发展深度的比值,定义了桩基承载力安全系数K。通过算例分析与现场试验数据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新的模型计算得到的桩顶总沉降与现场试验结果相近;当桩顶荷载较小、桩周土处于弹性阶段时,桩端边界对桩身轴力、位移和侧摩阻力影响很小,但桩周土进入塑性滑移阶段后,桩端边界的影响开始变大,考虑桩端土的承载能力会极大提高单桩极限承载力;建立了将荷载传递法和剪切位移法综合起来的计算模型,不仅可以考虑桩-土界面的相对滑移,还可以计算桩-土界面外土体剪切带的剪切变形,使得桩顶总沉降计算更加精确,可为类似场地中单桩沉降的分析与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中图分类号:
[1] | 贺志军, 雷皓程, 夏张琦, 赵炼恒. 多层软土地基中单桩沉降与内力位移分析[J]. 岩土力学, 2020, 41(2): 655-666. |
[2] | 王忠凯, 徐光黎. 盾构掘进、离开施工阶段对地表变形的 影响范围及量化预测[J]. 岩土力学, 2020, 41(1): 285-294. |
[3] | 费 康, 戴 迪, 洪 伟, . 能量桩单桩工作特性简化分析方法[J]. 岩土力学, 2019, 40(1): 70-80. |
[4] | 万志辉,戴国亮,龚维明, . 超厚细砂地层大直径后压浆桩荷载传递计算与分析[J]. , 2018, 39(4): 1386-1394. |
[5] | 周立朵,孔纲强,彭怀风,顾红伟,朱 希,. 倾斜荷载下群桩承载特性理论分析[J]. , 2017, 38(9): 2647-2654. |
[6] | 周锦强,王树英,阳军生,傅金阳,. 基于Mindlin解分析隧道开挖对近邻桩基的影响[J]. , 2017, 38(4): 1075-1081. |
[7] | 陈昌富,赵湘龙,吴燕泉. 基于滑块位移法大桩帽刚性短桩荷载传递特性分析[J]. , 2017, 38(12): 3410-3418. |
[8] | 李 赛,汪 优,秦志浩,刘建华,. 基于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的改进桩-土接触面模型研究[J]. , 2016, 37(7): 1947-1955. |
[9] | 王向军. 基于试桩试验的桩侧注浆抗拔桩承载变形特性的荷载传递法[J]. , 2015, 36(S2): 321-326. |
[10] | 李永辉 ,王卫东 ,黄茂松 ,郭院成,. 超长灌注桩桩-土界面剪切试验研究[J]. , 2015, 36(7): 1981-1988. |
[11] | 胡永强 ,汤连生 ,李兆源,. 静压桩桩-土界面滑动摩擦机制研究[J]. , 2015, 36(5): 1288-1294. |
[12] | 贾 煜 ,宋福贵 ,王炳龙 ,杨龙才,. 基于改进荷载传递法计算降水引起的基桩沉降[J]. , 2015, 36(1): 68-74. |
[13] | 章 敏,王星华,杨光程,谢李钊. 循环荷载作用下单桩动力模型试验与桩−土界面特性研究[J]. , 2013, 34(4): 1037-1044. |
[14] | 王奎华 ,吕述晖 ,吴文兵 ,罗永健 ,武登辉 . 考虑应力扩散时桩端土性对单桩沉降影响分析方法[J]. , 2013, 34(3): 621-630. |
[15] | 熊巨华 ,王 远 ,刘 侃 ,孙 庆 . 隧道开挖对邻近单桩竖向受力特性影响[J]. , 2013, 34(2): 475-4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