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 2021, Vol. 42 ›› Issue (7): 1850-1860.doi: 10.16285/j.rsm.2020.1802
李博1,崔逍峰1,莫洋洋1,邹良超2,伍法权1
LI Bo1, CUI Xiao-feng1, MO Yang-yang1, ZOU Liang-chao2, WU Fa-quan1
摘要: 受地质活动影响,天然裂隙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错位,对此类裂隙在法向应力作用下的变形行为尚缺乏定量的描述和评价,文献中经典裂隙变形模型的适用性尚未得到试验和数值模拟的验证。通过法向加载试验和弹塑性接触数值计算研究了具有不同错位的砂岩裂隙在法向应力作用下的变形破坏行为。采用经典的双曲线模型、统一指数模型和对数模型拟合了应力?位移曲线,确定了模型中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试验得到的应力?位移曲线与塑性破坏区域与数值计算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自主开发的弹塑性接触计算程序的可靠性;双曲线模型和对数模型在应力水平较小的阶段与数值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偏离,而统一指数模型通过引入系数n,能够较好地匹配整个加载过程中的应力?位移关系;模型中的最大闭合量Vmax与裂隙最大开度正相关,初始法向刚度Kni与岩石弹性模量正相关,与裂隙表面粗糙度和错位率负相关,系数n与裂隙表面粗糙度和错位率正相关;基于上述规律建立了针对Vmax、Kni和n的预测公式,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中图分类号:
[1] | 冯大阔, 张建民, . 法向应力对接触面循环单剪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1): 18-26. |
[2] | 崔溦, 邹旭, 李正, 江志安, 谢武, . 分形岩石裂隙中渗流扩散运动的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11): 3553-3562. |
[3] | 李正伟,张延军,张 驰,许天福,. 花岗岩单裂隙渗流传热特性试验[J]. , 2018, 39(9): 3261-3269. |
[4] | 熊 峰,孙 昊,姜清辉,叶祖洋,薛道锐,刘乳燕,. 粗糙岩石裂隙低速非线性渗流模型及试验验证[J]. , 2018, 39(9): 3294-3302. |
[5] | 许 江, 王 威, 刘义鑫, 彭守建, 吴善康, 瞿佳美, 肖智元, . 剪切-渗流作用下煤岩剪断面形态特征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18, 39(12): 4313-4324. |
[6] | 彭守建,谭 虎,许 江,刘义鑫, . 渗透水压作用下完整砂岩剪切-渗流耦合试验研究[J]. , 2017, 38(8): 2213-2220. |
[7] | 李 毅, . 岩石裂隙的非饱和渗透特性及其演化规律研究[J]. , 2016, 37(8): 2254-2262. |
[8] | 景 锋,尹健民,艾 凯,韩晓玉,刘元坤. 基于原生裂隙重张试验确定围岩块体边界法向应力分布规律研究[J]. , 2014, 35(3): 783-788. |
[9] | 苏立君,廖红建,殷建华. 土钉抗拔试验过程中钉周土体应力变化研究[J]. , 2011, 32(S1): 124-128. |
[10] | 速宝玉,张文捷,盛金昌,许孝臣,詹美礼,刘继山. 渗流-化学溶解耦合作用下岩石单裂隙渗透特性研究[J]. , 2010, 31(11): 3361-3366. |
[11] | 孙宪春,万 力,蒋小伟. 节理产状分组的k均值聚类分析及其分组结果的费歇尔分布验证法[J]. , 2008, 29(S1): 533-537. |
[12] | 何秉顺,丁留谦,刘昌军.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J]. , 2006, 27(S2): 643-648. |
[13] | 李新平,米 健,张成良,王艳丽. 三维应力作用下岩体单个裂隙的渗流特性分析[J]. , 2006, 27(S1): 13-16. |
[14] | 刘才华,陈从新,冯夏庭,杨春和,付少兰. 低应力下岩石裂隙水力特性[J]. , 2004, 25(8): 1191-1194. |
[15] | 郭见扬. 孤柏咀黄土强度的几个问题[J]. , 1985, 6(1): 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