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 2019, Vol. 40 ›› Issue (1): 70-80.doi: 10.16285/j.rsm.2017.2266
费 康1, 2,戴 迪1,洪 伟1
FEI Kang1, 2, DAI Di1, HONG Wei1
摘要: 基于荷载传递法,建立了热力耦合作用下能量桩单桩工作特性的简化分析方法。该方法中将桩-土荷载传递函数取为双曲线,采用曼辛法则模拟温度循环过程中桩-土界面的卸载和再加载特性,通过再加载过程中刚度的折减近似考虑塑性变形的积累。利用矩阵位移法求解控制方程组后可直接得到任意温度-力学组合作用下的桩体变形、桩身轴力、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无需事先假设温度位移零点的位置。通过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靠性。结合算例,研究了能量桩的长期工作特性。结果表明,温度循环会造成自由桩的桩顶沉降增加,固定桩的桩顶应力减小,温度循环的影响与桩顶静力荷载水平和土体刚度的衰减程度密切相关。
中图分类号:
[1] | 李任融, 孔纲强, 杨庆, 孙广超. 流速对桩−筏基础中能量桩换热效率 与热力耦合特性影响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S1): 264-270. |
[2] | 贺志军, 雷皓程, 夏张琦, 赵炼恒. 多层软土地基中单桩沉降与内力位移分析[J]. 岩土力学, 2020, 41(2): 655-666. |
[3] | 陆晨凯, 孔纲强, 孙广超, 陈斌, 殷高翔, . 桩−筏基础中能量桩热−力耦合特性现场试验[J]. 岩土力学, 2019, 40(9): 3569-3575. |
[4] | 张 伟, 曲占庆, 郭天魁, 孙 江. 热应力影响下干热岩水压致裂数值模拟[J]. 岩土力学, 2019, 40(5): 2001-2008. |
[5] | 任连伟, 孔纲强, 郝耀虎, 刘汉龙, . 基于能量桩现场试验的土体综合热导率系数研究[J]. 岩土力学, 2019, 40(12): 4857-4864. |
[6] | 费 康,钱 健,洪 伟,刘汉龙,. 黏土地基中能量桩力学特性数值分析[J]. , 2018, 39(7): 2651-2661. |
[7] | 万志辉,戴国亮,龚维明, . 超厚细砂地层大直径后压浆桩荷载传递计算与分析[J]. , 2018, 39(4): 1386-1394. |
[8] | 王成龙,刘汉龙,孔纲强,吴宏伟,李建斌, . 不同刚度约束对能量桩应力和位移的影响研究[J]. , 2018, 39(11): 4261-4268. |
[9] | 孔纲强,王成龙,刘汉龙,吴 迪,车 平,. 多次温度循环对能量桩桩顶位移影响分析[J]. , 2017, 38(4): 958-964. |
[10] | 刘汉龙,吴 迪,孔纲强,王成龙,吴宏伟,. 预埋与绑扎埋管形式能量桩传热特性研究[J]. , 2017, 38(2): 333-340. |
[11] | 陈昌富,赵湘龙,吴燕泉. 基于滑块位移法大桩帽刚性短桩荷载传递特性分析[J]. , 2017, 38(12): 3410-3418. |
[12] | 王成龙,刘汉龙,孔纲强,吴 迪, . 工作荷载下温度循环对桩基变形与应力的影响分析[J]. , 2016, 37(S1): 317-322. |
[13] | 刘汉龙,王成龙,孔纲强,吴 迪,. U型、W型和螺旋型埋管形式能量桩热力学特性对比模型试验[J]. , 2016, 37(S1): 441-447. |
[14] | 王向军. 基于试桩试验的桩侧注浆抗拔桩承载变形特性的荷载传递法[J]. , 2015, 36(S2): 321-326. |
[15] | 黄 旭 ,孔纲强 ,刘汉龙 ,吴宏伟,. 循环温度场作用下PCC能量桩热力学特性模型试验研究[J]. , 2015, 36(3): 667-6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