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 2019, Vol. 40 ›› Issue (9): 3569-3575.doi: 10.16285/j.rsm.2018.1947
陆晨凯1,孔纲强1,孙广超2,陈斌3,殷高翔1
LU Chen-kai1, KONG Gang-qiang1, SUN Guang-chao2, CHEN Bin3, YIN Gao-xiang1
摘要: 能量桩兼具承担上部荷载和传递浅层地温能双重功能,能量桩的换热与承载特性逐渐成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然而,针对桩?筏基础中能量桩的热?力耦合特性的现场实测资料仍相对较少。提出将桩基完整性检测中的声测管底端连接贯通,作为能量桩的换热管,形成新型能量桩埋管形式;在桩?筏基础中能量桩运行状态下,开展桩?筏基础热力响应特性、能量桩对筏板应力影响的现场试验,实测获得桩身温度、桩身应力及筏板应力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试验条件下,能量桩(1U埋管、有效深度为12.8 m、桩顶埋深为5.5 m)的换热效率约为80~90 W/m;无上部荷载、能量桩加热状态下,筏板上边缘呈现出一定的拉应力,值得工程技术人员关注。
中图分类号:
[1] | 张晓磊, 冯世进, 李义成, 王雷, . 路基高架过渡段高铁运行引起的地表 振动现场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S1): 187-194. |
[2] | 李任融, 孔纲强, 杨庆, 孙广超. 流速对桩−筏基础中能量桩换热效率 与热力耦合特性影响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S1): 264-270. |
[3] | 孙德安, 薛垚, 汪磊, . 变荷载作用下考虑半透水边界热传导性的 一维饱和土热固结特性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5): 1465-1473. |
[4] | 冯君, 王洋, 吴红刚, 赖冰, 谢先当, . 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土层锚杆抗拔性能 现场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19, 40(7): 2563-2573. |
[5] | 吴爽爽, 胡新丽, 龚辉, 周昌, 徐楚, 王强, 应春业, . 3种模式下钻孔灌注桩桩-土剪切特性 现场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19, 40(7): 2838-2846. |
[6] | 余 瑜, 刘新荣, 刘永权, . 基坑锚索预应力损失规律现场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19, 40(5): 1932-1939. |
[7] | 李 驰, 王 硕, 王燕星, 高 瑜, 斯日古楞, . 沙漠微生物矿化覆膜及其稳定性的现场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19, 40(4): 1291-1298. |
[8] | 王钦科, 马建林, 胡中波, 王 滨, . 浅覆盖层软质岩中抗拔桩承载特性现场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19, 40(4): 1498-1506. |
[9] | 信亚雯, 周志芳, 马 筠, 李鸣威, 陈 朦, 汪 姗, 胡尊乐, . 基于现场双管试验确定弱透水层水力参数的方法[J]. 岩土力学, 2019, 40(4): 1535-1542. |
[10] | 蒋中明, 刘澧源, 赵海斌, 唐 栋, 胡 炜, 梅松华, 李 鹏, . 地下储气库热力耦合数值分析动态边界条件研究[J]. 岩土力学, 2019, 40(3): 1149-1157. |
[11] | 任连伟, 孔纲强, 郝耀虎, 刘汉龙, . 基于能量桩现场试验的土体综合热导率系数研究[J]. 岩土力学, 2019, 40(12): 4857-4864. |
[12] | 李春红, 孔纲强, 张鑫蕊, 刘汉龙, 许晓亮, 许俊奎, . 温控桩-土接触面三轴试验系统研制与验证[J]. 岩土力学, 2019, 40(12): 4955-4962. |
[13] | 费 康, 戴 迪, 洪 伟, . 能量桩单桩工作特性简化分析方法[J]. 岩土力学, 2019, 40(1): 70-80. |
[14] | 崔光耀, 祁家所, 王明胜, . 片理化玄武岩隧道围岩大变形控制现场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18, 39(S2): 231-237. |
[15] | 王炳龙,梅 祯,肖军华. 土工格室补强路基整治路基病害的试验研究[J]. , 2018, 39(S1): 325-3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