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 2020, Vol. 41 ›› Issue (3): 952-960.doi: 10.16285/j.rsm.2019.0617
孟祥传1,周家作2,韦昌富1, 2,张坤3,沈正艳4,杨周洁1
MENG Xiang-chuan1, ZHOU Jia-zuo2, WEI Chang-fu1, 2, ZHANG Kun3, SHEN Zheng-yan4, YANG Zhou-jie1
摘要: 利用测温法和核磁共振法测量了不同浓度典型盐溶液(NaCl、Na2CO3)饱和重塑粉土的冻结温度及冻结特征曲线,并与不同浓度的NaCl、Na2CO3纯溶液作对比分析,研究初始含盐量对冻结温度及未冻水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样冻结温度随初始含盐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相同浓度NaCl溶液饱和土样的冻结温度低于相应纯溶液的冻结温度,但相同浓度 (<0.6 mol/L)Na2CO3溶液饱和土样的冻结温度却比纯溶液的冻结温度高;同一负温下,土样中未冻水含量随NaCl初始含盐量的增加而增多,但随Na2CO3初始含盐量的变化不明显。通过机制分析,表明盐类型和含盐量对土水势具有不同的影响。基于改进的广义Clapeyron方程,将含盐分土冻结温度表达式引入未冻水含量预测模型,得到了能够考虑不同含盐量影响的土体未冻水含量的定量表达,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能够较为合理的预测不同温度下含盐土体的未冻水含量。
中图分类号:
[1] | 孔令明, 梁珂, 彭丽云. 比表面积对土冻结特征曲线影响的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7): 1883-1893. |
[2] | 滕继东, 钟宇, 杜晓宇, 于洪国, 张升, . 考虑吸附与毛细作用的饱和冻土SFCC模型[J]. 岩土力学, 2020, 41(8): 2573-2582. |
[3] | 胡田飞, 王天亮, 常键, 刘建勇, 卢玉婷, .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冻土水热耦合程序开发及验证[J]. 岩土力学, 2020, 41(5): 1781-1789. |
[4] | 杨赫, 程卫民, 刘震, 王文玉, 赵大伟, 王文迪. 注水煤体有效渗流通道结构分形特征 核磁共振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4): 1279-1286. |
[5] | 马东东, 陈庆, 周辉, 滕起, 李科, 胡大伟, . 砂砾岩液态CO2破裂机制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12): 3996-4004. |
[6] | 金爱兵, 王树亮, 魏余栋, 孙浩, 韦立昌, . 不同冷却条件对高温砂岩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J]. 岩土力学, 2020, 41(11): 3531-3539. |
[7] | 李杰林, 朱龙胤, 周科平, 刘汉文, 曹善鹏, . 冻融作用下砂岩孔隙结构损伤特征研究[J]. 岩土力学, 2019, 40(9): 3524-3532. |
[8] | 王士权, 魏明俐, 何星星, 张亭亭, 薛 强, .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淤泥固化水分转化机制研究[J]. 岩土力学, 2019, 40(5): 1778-1786. |
[9] | 靳 潇, 杨 文, 孟宪红, 雷乐乐, . 基于双电层模型冻土中未冻水含量理论推演及应用[J]. 岩土力学, 2019, 40(4): 1449-1456. |
[10] | 任克彬, 王 博, 李新明, 尹 松, . 毛细水干湿循环作用下土遗址的强度特性 与孔隙分布特征[J]. 岩土力学, 2019, 40(3): 962-970. |
[11] | 江强强, 刘路路, 焦玉勇, 王 浩, . 干湿循环下滑带土强度特性与微观结构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19, 40(3): 1005-1012. |
[12] | 谢凯楠, 姜德义, 孙中光, 宋中强, 王静怡, 杨 涛, 蒋 翔, .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的干湿循环对泥质砂岩 微观结构劣化特性的影响[J]. 岩土力学, 2019, 40(2): 653-659. |
[13] | 吕擎峰, 周 刚, 王生新, 霍振升, 马 博, . 固化盐渍土核磁共振微观特征[J]. 岩土力学, 2019, 40(1): 245-249. |
[14] | 冯上鑫,柴军瑞,许增光,覃 源,陈 玺.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渗流作用下土石混体细观结构的变化[J]. , 2018, 39(8): 2886-2894. |
[15] | 周意超,陈从新,刘秀敏,段淑倩,张海娜,夏开宗,. 石膏矿岩水致老化效应试验[J]. , 2018, 39(6): 2124-21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