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 2022, Vol. 43 ›› Issue (9): 2525-2538.doi: 10.16285/j.rsm.2021.1878
孙冰1,唐文福1,曾晟2,侯珊珊3,方耀楚1
SUN Bing1, TANG Wen-fu1, ZENG Sheng2, HOU Shan-shan3, FANG Yao-chu1
摘要: 自组织临界理论为无序和非线性复杂系统的行为特征和演化模式提供了新的解释,基于该理论探讨岩石破裂演化的规律。考虑到体型对其破坏特征的影响,制作了立方体和圆柱体两种体型岩石试件,开展单轴压缩和声发射试验,分析岩石破裂演化过程中自组织临界点前后的声发射信息,根据声发射能量概率密度、声发射空间定位及等候时间的分布,对临界指数 κ、余震分布指数 α 和等候时间分布指数 δ 等参数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不论是立方体还是圆柱体试样,其破坏过程均是一个由低能值的无序稳定态向高能值的有序非稳定态发展的自组织过程,体型对其破坏的自组织过程影响较小,立方体试件相对圆柱体试件,前者从受压到自组织第一临界点(体积膨胀起始点)的持续时间相对较久,且由第一到第二临界点(峰值强度点)的自组织演化过程更迅速,其破坏更具规律性,破坏预测优于后者;立方体试件在受压过程中趋于多向应力状态,对岩石内部裂缝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破裂全过程的临界指数较大,圆柱体试件的局部屈服弱化特征较明显,在受压作用下更容易导致裂隙的发展,破裂全过程的临界指数较小;对于岩石的Omori定律分布统计指数 α,立方体试件破裂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第二阶段声发射余震分布的 α 值大于1,而圆柱体试件的 α 值小于1,表明立方体试件在第二临界点出现前已进入了临界失稳状态;在大的等候时间差范围内(>0.1 s),试件破裂自组织演化过程第二阶段的临界指数相对第一阶段较大,意味着新裂纹出现的频率随着破裂的自组织演化而加剧,声发射能量的临界特征可以较好反映岩石破裂过程中的内部响应。
中图分类号:
[1] | 周 磊,朱哲明,刘 邦. 裂纹对直墙拱形隧道围岩损伤破坏模式的影响规律研究[J]. , 2017, 38(12): 3688-3697. |
[2] | 李天斌,陈子全,陈国庆,马春驰,唐欧玲,王敏杰. 不同含水率作用下砂岩的能量机制研究[J]. , 2015, 36(S2): 229-236. |
[3] | 郭海强 ,姚令侃 ,黄艺丹 ,郭沉稳,. 扰动强度递增斜坡动力学演变规律的振动台试验[J]. , 2015, 36(4): 1063-1070. |
[4] | 陈子全,李天斌,陈国庆,张 航. 水力耦合作用下的砂岩声发射特性试验研究[J]. , 2014, 35(10): 2815-2822. |
[5] | 徐奴文 ,唐春安 ,唐世斌 ,张永彬 ,沙 椿 . 考虑弱层置换的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J]. , 2011, 32(S1): 495-0500. |
[6] | 周翠英,朱凤贤,张 磊. 软岩饱水试验与软化临界现象研究[J]. , 2010, 31(6): 1709-1715. |
[7] | 潘鹏志,冯夏庭,周 辉. 脆性岩石破裂演化过程的三维细胞自动机模拟[J]. , 2009, 30(5): 1471-14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