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 2021, Vol. 42 ›› Issue (10): 2623-2633.doi: 10.16285/j.rsm.2021.0541
• 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 • 下一篇
金爱兵1, 2,巨有1, 2,孙浩1, 2,赵怡晴1, 2,李海1, 2,张舟1, 2,陆通1, 2
JIN Ai-bing1, 2, JU You1, 2, SUN Hao1, 2, ZHAO Yi-qing1, 2, LI Hai1, 2, ZHANG Zhou1, 2, LU Tong1, 2
摘要: 为探究相变储能充填体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充填体强度劣化的影响,以硬脂酸丁酯为相变材料,膨胀珍珠岩为吸附介质制备复合相变材料,将其与水泥、尾砂混合制备不同复合相变材料添加量的相变储能充填体,并采用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RI(核磁共振成像)分析、单轴压缩试验等方法得到不同添加量相变储能充填体的强度特征和结构特征,分析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相变储能充填体孔隙率随添加量增大逐渐增大,其中大孔孔隙率近似线性增加,大孔占比逐渐增加,孔隙趋近球体。(2)随着相变材料添加量增加,充填体连通性增大,孔喉长度增加,大孔径孔隙数量增多,孔喉配位数集中在5以下,分形维数先下降再大幅上升,孔隙分布复杂。(3)当复合相变材料的添加量为5%时,受大孔隙及孔隙连通性增大的影响,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下降了30.2%;当复合相变材料的添加量为10%时,孔径分布趋于均匀,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下降了48.9%。
中图分类号:
[1] | 王伟, 梁渲钰, 张明涛, 贾泽钰, 张思怡, 王奇智, . 动静组合加载下砂岩破坏机制 及裂纹密度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10): 2647-2658. |
[2] | 张艳博, 徐跃东, 刘祥鑫, 姚旭龙, 王帅, 梁鹏, 孙林, 田宝柱, . 基于CT的岩石三维裂隙定量表征及 扩展演化细观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10): 2659-2671. |
[3] | 王本鑫, 金爱兵, 王树亮, 孙浩, . 3D打印交叉节理试件力学破裂特性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1): 39-49. |
[4] | 毛家骅, 袁大军, 杨将晓, 张兵, . 砂土地层泥水盾构开挖面孔隙变化特征理论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7): 2283-2292. |
[5] | 侯志强, 王宇, 刘冬桥, 李长洪, 刘昊. 三轴疲劳-卸围压条件下大理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5): 1510-1520. |
[6] | 彭家奕, 张家发, 沈振中, 叶加兵, . 颗粒形状对粗粒土孔隙特征和渗透性的影响[J]. 岩土力学, 2020, 41(2): 592-600. |
[7] | 马东东, 陈庆, 周辉, 滕起, 李科, 胡大伟, . 砂砾岩液态CO2破裂机制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12): 3996-4004. |
[8] | 魏晓明, 郭利杰, 周小龙, 李长洪, 张立新, . 高阶段胶结充填体全时序应力演化规律 及预测模型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11): 3613-3620. |
[9] | 易雪枫, 刘春康, 王宇. 金属矿尾废胶结充填体破裂演化过程 原位CT扫描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10): 3365-3373. |
[10] | 程爱平, 张玉山, 戴顺意, 董福松, 曾文旭, 李丹峰, . 单轴压缩胶结充填体声发射参数 时空演化规律及破裂预测[J]. 岩土力学, 2019, 40(8): 2965-2974. |
[11] | 汪 杰, 宋卫东, 谭玉叶, 付建新, 曹 帅, . 水平分层胶结充填体损伤本构模型及强度准则[J]. 岩土力学, 2019, 40(5): 1731-1739. |
[12] | 王钦科, 马建林, 胡中波, 王 滨, . 浅覆盖层软质岩中抗拔桩承载特性现场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19, 40(4): 1498-1506. |
[13] | 王 俊, 乔登攀, 韩润生, 李广涛, 谢锦程, . 阶段空场嗣后充填胶结体强度模型及应用[J]. 岩土力学, 2019, 40(3): 1105-1112. |
[14] | 王 琦, 孙会彬, 江 贝, 高 松, 李术才, 高红科, . 基于数字钻探和支持向量机预测岩体 单轴抗压强度的方法[J]. 岩土力学, 2019, 40(3): 1221-1228. |
[15] | 谢凯楠, 姜德义, 孙中光, 宋中强, 王静怡, 杨 涛, 蒋 翔, .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的干湿循环对泥质砂岩 微观结构劣化特性的影响[J]. 岩土力学, 2019, 40(2): 653-6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