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 2019, Vol. 40 ›› Issue (6): 2354-2368.doi: 10.16285/j.rsm.2018.1409
张治国1, 2,张 瑞1,黄茂松3,宫剑飞4
ZHANG Zhi-guo1, 2, ZHANG Rui1, HUANG Mao-song3, GONG Jian-fei4
摘要: 目前在群桩设计中仍大多数采用均匀等长布桩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基础受力、变形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考虑增大群桩轴向刚度和减小群桩基础差异沉降的条件下,将群桩基础位移函数与桩长优化函数相结合,在对基础采取行变换、平面变换的方式下,通过设置不同的桩长比值ξ、连接曲率值η设定不同布桩方案,分析不同方案下群桩基础轴向刚度比、差异沉降比的变化规律;并利用数值模拟法对所得优化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此外,针对不同桩土刚度比、不同桩间距对群桩基础的轴向刚度比和差异沉降比进行了参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桩基础优化变换方式、不同桩长对群桩基础优化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当优化目的是为增加群桩基础刚度时,应主要考虑行变换的优化方式,当优化目的是为减小基础差异沉降时,应主要考虑平面变换的优化方式;基础轴向刚度比随着桩土刚度比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桩间距的减小而增大;基础差异沉降比随着桩土刚度比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桩间距的减小而减小。
中图分类号:
[1] | 范怡飞, 王建华, . 考虑桩靴贯入对邻近群桩效应影响的分析方法[J]. 岩土力学, 2020, 41(7): 2360-2368. |
[2] | 吴琪, 丁选明, 陈志雄, 陈育民, 彭宇, . 不同地震动强度下珊瑚礁砂地基中桩-土-结构 地震响应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2): 571-580. |
[3] | 方金城, 孔纲强, 陈斌, 车平, 彭怀风, 吕志祥, . 混凝土水化作用对群桩热力学特性影响现场试验[J]. 岩土力学, 2019, 40(8): 2997-3003. |
[4] | 高广运, 谢伟, 陈娟, 赵宏, . 高铁运行引起的高架桥群桩基础地面振动衰减分析[J]. 岩土力学, 2019, 40(8): 3197-3206. |
[5] | 蔡奇鹏, 甘港璐, 吴宏伟, 陈星欣, 肖朝昀, . 正断层诱发砂土中群桩基础破坏及避让距离研究[J]. 岩土力学, 2019, 40(3): 1067-1075. |
[6] | 孔令刚, 肖方初, 樊继营, 陈云敏, . 水平偏心受荷群桩p乘子计算[J]. 岩土力学, 2019, 40(12): 4659-4667. |
[7] | 杨耀辉,陈育民,刘汉龙,李文闻,江 强, . 排水刚性桩群桩抗液化性能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 , 2018, 39(11): 4025-4032. |
[8] | 马学宁,付 江,王 军,王 旭,. 不同堆载形式对群桩负摩阻力的影响[J]. , 2018, 39(10): 3531-3538. |
[9] | 辛冬冬,张乐文,宿传玺. 基于虚土桩模型的层状地基群桩沉降研究[J]. , 2017, 38(8): 2368-2376. |
[10] | 王家全,刘垒雷,朱庆盛,张 昊,. 红黏土地层静压闭口管桩残余应力模型试验分析[J]. , 2017, 38(7): 1878-1886. |
[11] | 刘林超,闫启方,闫 盼. 考虑三维波动的饱和土中管桩群桩的水平振动研究[J]. , 2017, 38(10): 2817-2825. |
[12] | 冯 君,张俊云,朱 明,江 南,. 软土地层高承台桥梁群桩基础横向承载特性研究[J]. , 2016, 37(S2): 94-104. |
[13] | 孔纲强,顾红伟,周立朵,彭怀风, . 低承台扩底楔形桩群桩效应系数研究[J]. , 2016, 37(S2): 461-468. |
[14] | 马少坤,邵 羽,吕 虎,WONG K S ,吴宏伟,陈 欣,江 杰,. 地下水位循环变化时隧道开挖对群桩的长期影响研究[J]. , 2016, 37(6): 1563-1568. |
[15] | 高志尧 ,赵 鹏,齐明柱,李锦辉,苏 栋,. 砂土中群桩的压拔加载试验研究[J]. , 2015, 36(S2): 419-4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