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 2021, Vol. 42 ›› Issue (4): 909-920.doi: 10.16285/j.rsm.2020.0993
雷学文1,丁豪1, 2,王新志2,沈建华2,孟庆山2
LEI Xue-wen1, DING Hao1, 2, WANG Xin-zhi2, SHEN Jian-hua2, MENG Qing-shan2
摘要: 由于水力吹填的分选作用,南海吹填珊瑚礁地基中含有厚度不均的细颗粒钙质粉土夹层。相比粗颗粒礁砂而言,钙质粉土的压缩性高、承载力低、沉降变形大,对建筑物安全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室内固结试验,查明了钙质粉土的压缩特性,揭示了钙质粉土的主固结沉降量、次固结沉降量、固结时间和固结速率特征,为更好地了解钙质粉土的工程性质和珊瑚礁地基沉降计算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钙质粉土压缩系数在0.03~0.37 MPa?1之间,压缩模量在6.67~54.79 MPa之间;压缩系数与含水率成正比,与干密度成反比。其中,含水率小于15%的中密和密实钙质粉土的压缩系数小于0.1 MPa?1,压缩模量大于20.0 MPa,属于低压缩性土;松散的钙质粉土均属于中压缩性土。与相同干密度和含水率的石英砂相比,石英砂的压缩系数比钙质粉土大,即钙质粉土比石英砂压缩性更低;与相同干密度和含水率的杭州湾粉土相比,两者均属于中压缩性土,但钙质粉土的压缩模量比杭州湾粉土略大,压缩系数略小;当荷载大于200 kPa时,钙质粉土在固结试验前5 h固结度达到了0.95,因此,建议钙质粉土的固结试验在荷载小于200 kPa时固结时间仍取24 h,当荷载大于200 kPa时取5 h,此举将大大节省测试时间,提高测试效率。
中图分类号:
[1] | 刘越, 陈东霞, 王晖, 于佳静, . 干湿循环下考虑裂隙发育的残积土边坡响应分析[J]. 岩土力学, 2021, 42(7): 1933-1943. |
[2] | 张闯, 任松, 张平, 隆能增, . 水、孔洞及层理耦合作用下的千枚岩 巴西劈裂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6): 1612-1624. |
[3] | 郭智辉, 简文彬, 刘青灵, 聂闻. 基于现场原型试验的斜坡降雨入渗分析及 入渗模型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6): 1635-1647. |
[4] | 汪时机, 骆赵刚, 李贤, 文桃. 考虑局部含水率效应的浅层土体开裂 过程与力学机制分析[J]. 岩土力学, 2021, 42(5): 1395-1403. |
[5] | 赵奎, 冉珊瑚, 曾鹏, 杨道学, 腾天野, . 含水率对红砂岩特征应力及声发射特性的影响[J]. 岩土力学, 2021, 42(4): 899-908. |
[6] | 李波波, 王忠晖, 任崇鸿, 张尧, 许江, 李建华, . 水-力耦合下煤岩力学特性及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2): 315-323. |
[7] | 张继文, 穆青翼, 廖红建, 刘芬良, . 考虑土体孔隙比和比表面积影响的未冻 结体积含水率曲线模型[J]. 岩土力学, 2020, 41(9): 2913-2921. |
[8] | 罗易, 张家铭, 周峙, 契霍特金, 米敏, 沈筠, . 降雨-蒸发条件下土体开裂临界 含水率演变规律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8): 2592-2600. |
[9] | 姜景山, 左永振, 程展林, 潘家军, . 不同密度粗粒料强度特性的大型真三轴试验[J]. 岩土力学, 2020, 41(8): 2601-2608. |
[10] | 潘永亮, 简文星, 李林均, 林雨秋, 田朋飞. 基于改进Green-Ampt模型的花岗岩 残积土边坡降雨入渗规律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8): 2685-2692. |
[11] | 杨凯旋, 侯天顺. 击实试验类型对EPS颗粒轻量土击实特性的 影响规律[J]. 岩土力学, 2020, 41(6): 1971-1982. |
[12] | 褚福永, 朱俊高, 翁厚洋, 叶洋帆. 粗粒料级配缩尺后最大干密度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5): 1599-1604. |
[13] | 杜宇翔, 盛谦, 王帅, 付晓东, 罗红星, 田明, 王立纬, 梅鸿儒. 昔格达组半成岩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质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4): 1247-1258. |
[14] | DAO Minh-huan, 刘清秉, 黄伟, 项伟, 王臻华, . 膨润土加砂混合物干燥收缩特征及缩裂机制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3): 789-798. |
[15] | 史振宁, 戚双星, 付宏渊, 曾铃, 何忠明, 方睿敏, . 降雨入渗条件下土质边坡含水率分 布与浅层稳定性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3): 980-9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