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 2021, Vol. 42 ›› Issue (6): 1612-1624.doi: 10.16285/j.rsm.2020.1668
张闯1, 2,任松1, 2,张平1, 2,隆能增1, 2
ZHANG Chuang1, 2, REN Song1, 2, ZHANG Ping1, 2, LONG Neng-zeng1, 2
摘要: 千枚岩普遍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地下水、层理、微孔隙以及微裂隙等因素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力学特性,进而给相关工程的稳定性问题提出严峻挑战。基于巴西劈裂试验,研究了水、层理以及孔洞共同耦合作用下千枚岩的抗拉强度、能量以及破坏形式。研究表明:抗拉强度随含水率、孔径以及层理角度的增加均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是,抗拉强度对含水率、孔径以及层理角度的变化具有不同的敏感性,主要体现为层理角度最为显著,孔径大小次之,含水率最小;不同层理下的抗拉强度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抗拉强度的各向异性度随含水率以及孔径的增加而增加,且其随含水率的增加速率更为显著;能量随含水率、孔径以及层理角度的增加逐渐增加,与抗拉强度的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不同层理下的能量亦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但其各向异性度普遍大于同等条件下的抗拉强度的各向异性度;试件破坏形式受孔径、层理角度以及含水率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孔洞的存在主要影响裂纹起裂位置,孔径大小主要影响裂纹起裂强度,层理角度主要影响裂纹扩展路径,含水率主要影响裂纹数量。该研究成果对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岩石抗拉特性以及提升岩土工程稳定性均具一定价值。
中图分类号:
[1] | 汤华, 严松, 杨兴洪, 吴振君, . 差异含水率下全风化混合花岗岩抗剪强度 与微观结构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2, 43(S1): 55-66. |
[2] | 张磊, 田苗苗, 卢硕, 李明雪, 李菁华, . 不同含水率煤体液氮致裂渗透率变化规律 及应力敏感性分析[J]. 岩土力学, 2022, 43(S1): 107-116. |
[3] | 刘杰, 崔瑜瑜, 卢正, 姚海林, . 分散土分散性影响因素及其判别方法初探[J]. 岩土力学, 2022, 43(S1): 237-244. |
[4] | 潘振辉, 肖涛, 李萍, . 压实度与制样含水率对压实黄土微结 构及水力特性的影响[J]. 岩土力学, 2022, 43(S1): 357-366. |
[5] | 欧孝夺, 甘雨, 潘鑫, 江杰, 覃英宏, . 重塑膨胀岩热传导性能及影响因素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2, 43(S1): 367-374. |
[6] | 张婵青, 何凤飞, 姜顺航, 曾子真, 熊峰, 陈江, . 土体含水率监测的移动点热源法研究[J]. 岩土力学, 2022, 43(7): 2025-2034. |
[7] | 金宗川, 王雪晴, 乌效鸣, 彭赟, . 土壤热参数及其影响因素测试分析[J]. 岩土力学, 2022, 43(5): 1335-1340. |
[8] | 张闯, 任松, 吴斐, 刘杰, 周旭晖, . 循环荷载下含层理页岩渗透特性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2, 43(3): 649-658. |
[9] | 郑文红, 施天威, 潘一山, 罗浩, 吕祥锋, . 含水率对岩石电荷感应信号影响规律研究[J]. 岩土力学, 2022, 43(3): 659-668. |
[10] | 侯乐乐, 翁效林, 李 林, 周容名, . 考虑含水率影响的结构性黄土临界状态模型[J]. 岩土力学, 2022, 43(3): 737-748. |
[11] | 孙博, 任富强, 刘冬桥, . 基于声发射多重分形特征的层状板岩失稳前兆研究[J]. 岩土力学, 2022, 43(3): 749-760. |
[12] | 任义, 高永涛, 吴顺川, 李栋栋, 甘一雄, . 花岗岩巴西劈裂试验的矩张量反演研究[J]. 岩土力学, 2022, 43(1): 235-245. |
[13] | 赵志强, 戴福初, 闵弘, 谭晔, . 原状黄土−古土壤中水分入渗过程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9): 2611-2621. |
[14] | 刘越, 陈东霞, 王晖, 于佳静, . 干湿循环下考虑裂隙发育的残积土边坡响应分析[J]. 岩土力学, 2021, 42(7): 1933-1943. |
[15] | 郭智辉, 简文彬, 刘青灵, 聂闻. 基于现场原型试验的斜坡降雨入渗分析及 入渗模型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6): 1635-16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