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 Vol. 39 ›› Issue (8): 3047-3054.doi: 10.16285/j.rsm.2016.2721
程红战1, 2,陈 健1, 2,胡之锋1, 2,黄珏皓1, 2
CHENG Hong-zhan1, 2, CHEN Jian1, 2, HU Zhi-feng1, 2, HUANG Jue-hao1, 2
摘要: 采用传统研究方法对盾构开挖面稳定性的分析多基于土体是均质、各向同性材料的假设,显然与其本身的非均质性相违背。为此,开展了考虑土体抗剪强度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对盾构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在随机场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协方差矩阵分解法建立了描述砂土内摩擦角空间变异性的三维随机场模型,借助于数值分析软件平台研究了内摩擦角的变异系数、自相关距离对开挖面失稳模式、极限支护应力的影响规律,并采用概率分析法探讨了极限支护应力特征值的选取。结果表明:砂土内摩擦角的空间变异性对开挖面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随内摩擦角的变异系数的增大,极限支护应力的概率分布离散性越大;开挖面失稳模式与自相关距离的大小密切相关,当自相关距离与隧道直径比较接近时,开挖面可能出现局部失稳;提出了开挖面极限支护应力特征值的概念,并结合失稳概率给出了其初步确定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 431
[1] | 徐日庆, 程康, 应宏伟, 林存刚, 梁荣柱, 冯苏阳, . 考虑埋深与剪切效应的基坑卸荷下卧 隧道的形变响应[J]. 岩土力学, 2020, 41(S1): 195-207. |
[2] | 郑刚, 栗晴瀚, 程雪松, 哈达, 赵悦镔. 承压层快速减压与回灌应用于隧道抢险的理论与设计[J]. 岩土力学, 2020, 41(S1): 208-216. |
[3] | 李超, 李涛, 荆国业, 肖玉华. 竖井掘进机撑靴井壁土体极限承载力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S1): 227-236. |
[4] | 黄巍, 肖维民, 田梦婷, 张林浩, . 不规则柱状节理岩体力学特性模型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7): 2349-2359. |
[5] | 姚宏波, 李冰河, 童磊, 刘兴旺, 陈卫林. 考虑空间效应的软土隧道上方卸荷变形分析[J]. 岩土力学, 2020, 41(7): 2453-2460. |
[6] | 房昱纬, 吴振君, 盛谦, 汤华, 梁栋才, . 基于超前钻探测试的隧道地层智能识别方法[J]. 岩土力学, 2020, 41(7): 2494-2503. |
[7] | 史林肯, 周辉, 宋明, 卢景景, 张传庆, 路新景, . 深部复合地层TBM开挖扰动模型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6): 1933-1943. |
[8] | 郑立夫, 高永涛, 周喻, 田书广, . 浅埋隧道冻结法施工地表冻胀融沉规律及冻结壁厚度优化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6): 2110-2121. |
[9] | 任洋, 李天斌, 赖林. 强震区隧道洞口段边坡动力响应 特征离心振动台试验[J]. 岩土力学, 2020, 41(5): 1605-1612. |
[10] | 薛阳, 吴益平, 苗发盛, 李麟玮, 廖康, 张龙飞. 库水升降条件下考虑饱和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的白水河滑坡渗流变形分析[J]. 岩土力学, 2020, 41(5): 1709-1720. |
[11] | 吴鑫林, 张晓平, 刘泉声, 李伟伟, 黄继敏. TBM岩体可掘性预测及其分级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5): 1721-1729. |
[12] | 杨峰, 何诗华, 吴遥杰, 计丽艳, 罗静静, 阳军生. 非均质黏土地层隧道开挖面稳定运动 单元上限有限元分析[J]. 岩土力学, 2020, 41(4): 1412-1419. |
[13] | 赵明华, 彭文哲, 杨超炜, 肖尧, 刘亚楠. 斜坡地基刚性桩水平承载力上限分析[J]. 岩土力学, 2020, 41(3): 727-735. |
[14] | 孟庆彬, 钱唯, 韩立军, 蔚立元, 王丛凯, 周星, . 极弱胶结岩体再生结构的形成机制 与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3): 799-812. |
[15] | 米博, 项彦勇, . 砂土地层浅埋盾构隧道开挖渗流稳定性的 模型试验和计算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3): 837-8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