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 2022, Vol. 43 ›› Issue (2): 443-452.doi: 10.16285/j.rsm.2021.1401
张文博1, 2,柏巍2,孔令伟2,樊恒辉1,岳秀2, 3
ZHANG Wen-bo1, 2, BAI Wei2, KONG Ling-wei2, FAN Heng-hui1, YUE Xiu2, 3
摘要: 以湖北省鄂州市庙岭镇的红黏土为研究对象,以化学选择溶解法结合淋溶作用为处理手段,将原状土样中的游离氧化铁按梯度去除,获得连二亚硫酸钠-柠檬酸钠-碳酸氢钠(DCB)溶液淋溶时间与除铁率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淋溶时间对红黏土物理力学特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DCB溶液淋溶时间与除铁率相关性较强,除铁率与时间呈先快速增长后逐渐稳定的关系。由于游离氧化铁在土颗粒间主要起胶结作用,故淋溶时间对红黏土的物理力学特性有较大影响。随着淋溶时间的增长,黏粒与胶粒含量逐渐增大,耐热性小幅提升,无侧限抗压强度显著减小,且无侧限抗压强度变化整体趋势为前期急剧降低至后期趋于平稳。核磁共振、差热分析和电镜扫描的结果表明,随着淋溶时间的增大,庙岭红黏土内部孔隙增大,自由水减少,结合水增多,微观形态上团粒结构遭到破坏,胶结物质明显减少,结构形式从紧凑的粒团堆叠结构逐渐转化为聚集体-松散颗粒状结构。
中图分类号:
[1] | 柳伟, 徐长节, 杜昊东, 朱怀龙, 王长虹, . 基于修正统一硬化模型的超固结非饱和红黏土边坡稳定分析[J]. 岩土力学, 2024, 45(4): 1233-1241. |
[2] | 张达锦, 肖桂元, 武岳, 徐光黎, 刘伟, . 重金属Cu2+驱动下红黏土土体压缩变形机制[J]. 岩土力学, 2023, 44(S1): 127-133. |
[3] | 邱祥, 李锦鸿, 曾波, 付宏渊, 罗震宇, 陈镜丞, 刘忠伟, . 低应力条件下高液限红黏土湿化变形特性研究[J]. 岩土力学, 2023, 44(7): 2028-2040. |
[4] | 谈云志, 王媛, 占少虎, 左清军, 明华军. 纳米氧化硅充填红黏土团粒内孔隙的收缩响应[J]. 岩土力学, 2022, 43(2): 358-364. |
[5] | 陈昌富, 杜成, 朱世民, 何仕林, 张根宝, . 红黏土土层锚杆界面剪切应力松弛试验及其模型[J]. 岩土力学, 2021, 42(5): 1201-1209. |
[6] | 谈云志, 占少虎, 沈克军, 左清军, 明华军, . 处治红黏土团粒的表层硬化与粒间胶结效应[J]. 岩土力学, 2021, 42(2): 361-368. |
[7] | 谈云志, 占少虎, 胡焱, 曹玲, 邓永锋, 明华军, 沈克军, . 石灰-红黏土互损行为与偏高岭土减损机制[J]. 岩土力学, 2021, 42(1): 104-112. |
[8] | 谈云志, 胡焱, 曹玲, 邓永锋, 明华军, 沈克军, . 偏高岭土协同石灰钝化红黏土水敏性的机制[J]. 岩土力学, 2020, 41(7): 2207-2214. |
[9] | 谈云志, 胡焱, 邓永锋, 曹玲, 左清军, 明华军, . 偏高岭土协同石灰抑制红黏土收缩的行为与机制[J]. 岩土力学, 2019, 40(11): 4213-4219. |
[10] | 孙德安,何家浩,高 游. 广吸力范围内压实红黏土的强度特性[J]. , 2017, 38(S2): 51-56. |
[11] | 程 允,韦昌富,牛 庚,. 干湿循环作用对岩溶区红黏土剪切强度的影响[J]. , 2017, 38(S2): 191-196. |
[12] | 王家全,刘垒雷,朱庆盛,张 昊,. 红黏土地层静压闭口管桩残余应力模型试验分析[J]. , 2017, 38(7): 1878-1886. |
[13] | 穆 坤,孔令伟,张先伟,尹 松. 红黏土工程性状的干湿循环效应试验研究[J]. , 2016, 37(8): 2247-2253. |
[14] | 胡少华, 章 光, 张 淼 ,姜秀玲,陈益峰,. 热处理北山花岗岩变形特性试验与损伤力学分析[J]. , 2016, 37(12): 3427-3436. |
[15] | 汤 文,姚志宾,李邵军,孙钱程,. 水化学作用对滑坡滑带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影响试验研究[J]. , 2016, 37(10): 2885-28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