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 2021, Vol. 42 ›› Issue (4): 1036-1044.doi: 10.16285/j.rsm.2020.1208
时振昊1, 2,黄茂松1, 2,倪雨萍1, 2
SHI Zhen-hao1, 2, HUANG Mao-song1,2, NI Yu-ping1, 2
摘要: 饱和黏土的各向异性小应变特性对软土地下工程及其环境影响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小应变本构模型因较为复杂而无法直接应用于预测土体变形和分析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简化方法,且小应变模量常被假设为各向同性。基于颗粒间应变(IGS),建立了形式简单、参数易于确定的非线性弹性模型,其考虑了小应变刚度的各向异性、剪切模量随应变幅衰减、最近应力历史效应以及大应变阶段剪切体变耦合特性。通过对芝加哥黏土不同应力路径单元体试验的模拟,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新建模型可以较好模拟不同应力路径下小应变刚度衰减、大应变阶段应力?应变关系、孔隙水压发展以及剪胀性,同时可较好近似高等弹塑性模型;(2)IGS模型较现有Overlay模型可以更好地模拟处于单调加载和应力完全反转之间的应力旋转对小应变刚度的影响;(3)各向异性可显著影响应变非常小时的土体刚度,导致路径旋转角较小的应力路径具有更高的初始模量,但随着应变的增长,最近应力历史会成为左右小应变刚度的主要因素。
中图分类号:
[1] | 曹苏南, 李春红, 陈远兵, 费康, . 循环荷载作用下砂土−结构物仿生 界面剪切特性研究[J]. 岩土力学, 2025, 46(3): 821-832. |
[2] | 张春顺, 林正鸿, 杨典森, 陈嘉瑞, . 考虑初始级配影响的粗粒土非线性弹性模型研究[J]. 岩土力学, 2025, 46(3): 750-760. |
[3] | 王桂林, 王力, 王润秋, 任甲山, . 干湿循环后贯通型锯齿状红砂岩节理面剪切本构模型[J]. 岩土力学, 2025, 46(3): 706-720. |
[4] | 武孝天, 姚仰平, 魏然, 崔文杰. 基于统一硬化模型的隧道施工引发土体变形数值模拟[J]. 岩土力学, 2025, 46(3): 1013-1024. |
[5] | 杨科, 于祥, 何祥, 侯永强, 张连富, . 不同含水状态矸石胶结充填体能量演化与损伤特性研究[J]. 岩土力学, 2025, 46(1): 26-42. |
[6] | 邓东平, 徐润冬, 彭一航, 文莎莎. 强度空间非均质性与各向异性特征下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滑面应力法[J]. 岩土力学, 2025, 46(1): 55-72. |
[7] | 王番, 郅彬, 刘恩龙, 王小婵, 邓博团, 李金华, 张辉, . 考虑局部胶结破损热力学行为的结构性黄土二元介质本构模型[J]. 岩土力学, 2025, 46(1): 97-109. |
[8] | 肖劲卿, 温松诚, 郭源, . 基于单孔冲刷测试的黏性土抗侵蚀性及各向异性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5, 46(1): 187-198. |
[9] | 孔洋, 阮怀宁, 汪璋淳, . 模拟柱状节理玄武岩试样的失效模式与各向异性特征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S1): 259-266. |
[10] | 高荡, 彭俊, 王航龙, 王林飞, 彭坤, . 含层理砂岩真三轴条件下力学特性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S1): 349-358. |
[11] | 薛阳, 苗发盛, 吴益平, 温韬, 王艳昆, . 土体本构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评估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9): 2797-2807. |
[12] | 王立安, 余云燕, 任新, 陈辉, . 循环荷载作用下分数阶饱和黏土地基的动力固结分析[J]. 岩土力学, 2024, 45(8): 2279-2289. |
[13] | 周攀, 李镜培, 李盼盼, 刘耕云, 张超哲, . 基于界面本构模型的砂土中单桩荷载−沉降响应预测方法[J]. 岩土力学, 2024, 45(6): 1686-1698. |
[14] | 王伟, 罗霄, 陈超, 刘世藩, 段雪雷, 朱其志, . 层状岩石不排气三轴压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5): 1334-1342. |
[15] | 郅彬, 王尚杰. 干湿-冻融循环下黄土力学特性及损伤机制研究[J]. 岩土力学, 2024, 45(4): 1092-11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