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 2020, Vol. 41 ›› Issue (8): 2659-2664.doi: 10.16285/j.rsm.2019.1830
丁楚1,余文瑞2,史江伟1,张宇亭3,陈永辉1
DING Chu1, YU Wen-rui2, SHI Jiang-wei1, ZHANG Yu-ting3, CHEN Yong-hui1
摘要: 波浪、船舶等长期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基将不可避免地产生附加应力和变形。针对饱和黏土地层,开展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船舶系泊水平荷载作用下单桩和群桩的变形特性。发现水平循环加-卸载诱发了桩周土体的塑性变形,进而导致桩身产生了不可恢复的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随着循环荷载的增加,单桩和群桩的桩顶最大水平位移和残余水平位移均同时增加,但残余水平位移明显小于最大水平位移。单桩的桩顶残余水平位移与最大位移比值介于0.17~0.22;群桩的桩顶残余水平位移与最大水平位移比值介于0.30~0.84。水平循环加-卸载作用下,桩身残余弯曲应变明显小于最大弯曲应变。单桩的残余弯曲应变与最大弯曲应变比值介于0.13~0.50;群桩的桩身残余弯曲应变与最大弯曲应变比值介于0.23~0.82。群桩前桩的残余和最大弯曲应变明显大于后桩,前桩与后桩的最大弯曲应变、残余应变比值分别高达3.2和3.1。因此,前桩要采取合理的加固和保护措施,以确保桩基长期服役的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1] | 李大勇, 张景睿, 张雨坤, 高玉峰, 刘俊伟, . 饱和砂土中裙式吸力基础水平循环特性和 累积转角变化规律[J]. 岩土力学, 2021, 42(3): 611-619. |
[2] | 卢谅, 何林耀, 王宗建, KATSUHIKO ARAI, . 地震作用下加筋土挡墙水平位移分区计算理论[J]. 岩土力学, 2021, 42(2): 401-410. |
[3] | 史江伟, 范燕波, 裴伟伟, 陈永辉, 张显, . 盾构下穿非连续管线变形特性及预测方法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1): 143-150. |
[4] | 赵久彬, 刘元雪, 何少其, 杨骏堂, 柏准, . 三峡库区阶跃变形滑坡水平位移与降雨量 数学统计模型[J]. 岩土力学, 2020, 41(S1): 305-311. |
[5] | 张升, 高峰, 陈琪磊, 盛岱超, . 砂-粉土混合料在列车荷载作用下 细颗粒迁移机制试验[J]. 岩土力学, 2020, 41(5): 1591-1598. |
[6] | 李潇旋, 李涛, 李舰, 张涛. 循环荷载下非饱和结构性黏土的弹塑性双面模型[J]. 岩土力学, 2020, 41(4): 1153-1160. |
[7] | 李宗泽, 姜德义, 范金洋, 陈 结, 刘 伟, 吴 斐, 杜 超, 康燕飞. 盐岩三轴间隔疲劳特性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4): 1305-1312. |
[8] | 汤明高, 李松林, 许 强, 龚正峰, 祝 权, 魏 勇. 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库岸滑坡变形特征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3): 755-764. |
[9] | 毕宗琦, 宫全美, 周顺华, 程茜, . 循环荷载下竖向土拱演化规律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3): 886-894. |
[10] | 王国辉, 陈文化, 聂庆科, 陈军红, 范晖红, 张川, . 深厚淤泥质土中基坑开挖对基桩 影响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2): 399-407. |
[11] | 李潇旋, 李涛, 彭丽云, . 控制吸力循环荷载下非饱和黏性土 的弹塑性双面模型[J]. 岩土力学, 2020, 41(2): 552-560. |
[12] | 蔡正银, 代志宇, 徐光明, 任国峰. 颗粒粒径和密实度对砂土K0值影响的 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J]. 岩土力学, 2020, 41(12): 3882-3888. |
[13] | 贺雷, 张洋, 马山青, . 静压沉桩引起邻近隧道水平位移计算方法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11): 3740-3747. |
[14] | 陈佳莹, 滕竞成, 尹振宇, . 黏土中桶式基础的宏单元模拟[J]. 岩土力学, 2020, 41(11): 3823-3830. |
[15] | 庄心善, 赵汉文, 陶高梁, 王俊翔, 黄勇杰. 循环荷载下弱膨胀土累积变形与动强度 特性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10): 3192-32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