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 ›› 2021, Vol. 42 ›› Issue (3): 601-610.doi: 10.16285/j.rsm.2020.0906
雷华阳1, 2, 3,许英刚1,缪姜燕1,刘旭1
LEI Hua-yang1, 2, 3, XU Ying-gang1, MIAO Jiang-yan1, LIU Xu1
摘要: 针对天津地区饱和软黏土,开展了一系列动渗耦合作用下的循环三轴试验。结果表明,软黏土在动渗耦合作用下累积塑性应变发展呈现初期瞬时增长、减速增加、稳定/线性发展3阶段特征;渗流力的存在使得软黏土的动力变形增大1~2倍,且渗流力越大,累积塑性变形增幅越大;振动频率越小,动应力越高,累积塑性应变越大;建立了考虑渗流力作用的软黏土累积塑性应变预测模型;渗流力的存在使得加载初期滞回曲线向应变轴倾斜程度增大;动渗耦合下软黏土的动弹性模量随应变发展先增加后减小,且渗流力越大,模量越低;定义了动弹性模量的换算系数,揭示了其与累积塑性应变的变化规律,建立了考虑渗流力、频率影响的动弹性模量归一化预测模型;渗流力越大,阻尼比的衰减幅度越大,且在振动末期,其阻尼比近似为0.02~0.04。研究成果可以为流固耦合条件下的场地动力特性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中图分类号:
[1] | 夏才初, 徐英俊, 王辰霖, 赵海鸥, 薛小代, . 基于非稳态渗流过程的压气储能 洞室空气渗漏率计算[J]. 岩土力学, 2021, 42(7): 1765-1773. |
[2] | 刘飞禹, 江淮, 王军, . 砾石−格栅界面循环剪切软化特性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6): 1485-1492. |
[3] | 王柳江, 刘斯宏, 赵志杰, 沈超敏, 鲁洋. 土工袋界面动力特性的循环直剪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6): 1625-1634. |
[4] | 黄娜, 蒋宇静, 程远方, 刘日成, . 基于3D打印技术的复杂三维粗糙裂隙网络 渗流特性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6): 1659-1668. |
[5] | 彭守建, 王瑞芳, 许江, 甘青青, 蔡果良, . 二次炭化温度对热压型煤力学性质 及微观结构影响的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5): 1221-1229. |
[6] | 李跃, 徐卫亚, 易魁, 谢伟超, 张强, 孟庆祥, . 堆积体滑带土非饱和-饱和渗透特性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5): 1355-1362. |
[7] | 平琦, 苏海鹏, 马冬冬, 张号, 张传亮, . 不同高温作用后石灰岩物理与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4): 932-942. |
[8] | 任华平, 刘希重, 宣明敏, 叶新宇, 李强, 张升, . 循环荷载作用下击实粉土累积塑性变形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4): 1045-1055. |
[9] | 江文豪, 詹良通. 考虑井阻效应及径向渗透系数变化下砂井 地基的大变形固结[J]. 岩土力学, 2021, 42(3): 755-766. |
[10] | 薛松, 杨志兵, 李东奇, 陈益峰. 滴状流条件下非饱和交叉裂隙分流机制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1): 59-67. |
[11] | 王珂, 盛金昌, 郜会彩, 田晓丹, 詹美礼, 罗玉龙, . 应力−渗流侵蚀耦合作用下粗糙裂隙渗流特性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S1): 30-40. |
[12] | 安笑, 潘华利, 欧国强, 孔玲, 李炳志, . 恒定渗流作用泥石流碎屑物质起动判别模型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S1): 115-122. |
[13] | 杨志浩, 岳祖润, 冯怀平, 叶朝良, 马德良, . 级配碎石填料大三轴试验及累积塑性应变预测模型[J]. 岩土力学, 2020, 41(9): 2993-3002. |
[14] | 王明年, 江勇涛, 于丽, 董宇苍, 段儒禹, . 砂性土细颗粒起动临界水力坡降计算方法[J]. 岩土力学, 2020, 41(8): 2515-2524. |
[15] | 房营光, 陈建, 谷任国, 巴凌真, 舒浩恺, . 基于有效比表面积修正的Kozeny-Carman方程 在黏土渗透中的适用性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8): 2547-25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