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 岩土力学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月刊,1979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主编:孔令伟
    编辑:《岩土力学》编辑部
    ISSN 1000-7598 CN 42-1199/O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岩土力学2021 Vol.42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大型高尾矿坝灾变机制与防控方法
杨春和, 张超, 李全明, 于玉贞, 马昌坤, 段志杰,
岩土力学    2021, 42 (1): 1-17.   DOI: 10.16285/j.rsm.2020.1653
摘要545)      PDF(pc) (19912KB)(731)    收藏
大型高尾矿库隐患治理是“十三五”期间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重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之一。高应力下尾矿材料的细观结构和宏观力学特性演化、大型尾矿坝沉积规律及复杂条件下高尾矿坝的劣化理论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为揭示尾矿细观结构特性,对尾矿材料进行了光学显微镜观察、电镜扫描和CT扫描处理,建立了尾矿材料的三维重构模型;为揭示高压下尾矿材料的力学特性,对尾矿进行了高应力三轴试验、高应力渗透固结联合试验,研究了高应力下尾矿材料的强度、渗透和固结特性;为揭示尾矿的沉积特性,进行了尾矿材料的大型模型试验,得到了矿浆流动、淤积形态、尾矿料物理力学性质的空间分布以及夹层结构在空间内的分布规律;为揭示高尾矿坝的失稳机制,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对高压下尾矿的强度准则进行了讨论,高尾矿坝的稳定性分析建议使用强度折减法;为揭示尾矿的排渗设施淤堵机制与服役性能,进行了尾矿?土工布渗透试验以及微观观测,发现细粒尾矿更容易产生物理淤堵,且化学淤堵程度与溶液中离子的种类和浓度有关;为了推进尾矿坝风险管控技术,搭建了尾矿库重大风险评估监测系统平台,以便实现尾矿库基础数据的提取、实时风险预警等智能化功能。通过以上坝体劣化理论研究、溃坝灾害评估与预警,提升了我国大型高尾矿库筑坝与灾害防控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法向应力对接触面循环单剪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冯大阔, 张建民,
岩土力学    2021, 42 (1): 18-26.   DOI: 10.16285/j.rsm.2020.0656
摘要373)      PDF(pc) (8916KB)(218)    PDF(mobile) (450KB)(28)    收藏
法向应力对土与结构接触面循环单剪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运用80 t大型三维接触面试验机,进行了不同法向应力下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单剪试验,分析了法向应力对接触面循环单剪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法向应力对接触面变形位移、滑动位移、切向应力、可逆性剪切体变和不可逆性剪切体变以及抗剪强度等接触面性能参量的数值有显著影响,但对参量间关系形式影响较小。法向应力越大,接触面变形位移在初始几个循环内越大,随循环剪切的进行,其减小速率越快,最终稳定值越小;切向刚度越大,切向应力稳定值也越大,初始几个循环内切向刚度系数越小;不可逆性剪切体变越大,可逆性剪切体变峰值和稳定值越小,相变位移和相变应力比越小;抗剪强度越大,其异向程度则先增大后减小。不同法向应力下,接触面循环抗剪强度与法向应力符合摩尔?库仑准则;切向应力比?切向位移关系、不可逆性剪切体变和剪切功密度关系均具有良好一致性,基本不受法向应力影响,可用双曲线模型描述,这将大大简化接触面本构描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3D-DIC技术岩石广义应力松弛特性试验研究
许江, 宋肖徵, 彭守建, 陈灿灿, 冉晓梦, 闫发志,
岩土力学    2021, 42 (1): 27-38.   DOI: 10.16285/j.rsm.2020.0816
摘要275)      PDF(pc) (11216KB)(222)    PDF(mobile) (15325KB)(10)    收藏
基于可视化三轴压缩伺服控制试验系统和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简称3D-DIC技术),开展了不同流变方向系数α下的广义应力松弛试验,对广义应力松弛过程中砂岩表面的应变演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流变过程中若砂岩有发生破坏的趋势,其表面的轴向、径向应变场的应变集中区域逐步显现,轴向应变集中区域由层状离散分布逐渐向即将出现裂纹的位置集中,而径向应变场中在裂纹即将形成区域附近应变增长速率最快。不同表面位置轴向、径向应变差异的演化速率与其整体演化速率的变化趋势呈现正相关,在即将形成裂纹附近的轴向、径向应变变化量发展经历减速、等速、加速3个阶段,而远离裂纹处的应变则可能先增大后减小,不同位置应变值的等时曲线演化则预示裂纹即将形成的区域。随着流变方向系数?由0.3、0、?3.0、∞、3.0依次变迁,流变过程中轴向、径向应变场整体演化的均值与方差均上升,说明其演化速率加快,应变集中现象更显著,且砂岩破坏前后的应变场演化差异增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3D打印交叉节理试件力学破裂特性研究
王本鑫, 金爱兵, 王树亮, 孙浩,
岩土力学    2021, 42 (1): 39-49.   DOI: 10.16285/j.rsm.2020.0747
摘要344)      PDF(pc) (13787KB)(437)    PDF(mobile) (879KB)(10)    收藏
交叉节理普遍存在于实际岩体中,但其对岩体力学破裂特性的影响至今未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制作了含3D打印交叉节理试样,采用声发射、CT扫描技术和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分析手段对单轴条件下含交叉节理试样的力学及破裂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主节理倾角较小时裂隙的分形维数DB与单轴强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之间的变化关系比主节理倾角较大时的一致性更好,前者破裂模式的规律性好于后者。(2)主节理倾角较大时压密和弹性阶段节理和块体之间在张拉作用下会产生聚集性微破裂声发射事件,主节理倾角较小时不会产生这种现象。DIC应变云图中裂隙扩展路径上的微应变先于宏观破裂,可通过计算压缩条件下微应变最大区域预测破裂模式。(3)主节理对起裂角和裂隙扩展模式起主要作用,且声发射和分形特性具有统一性。次节理平行最大主应力时,总损伤主要由主节理扩展造成,累积声发射事件数量AAEE和DB均最大。AAEE和DB越大,破裂模式越复杂。(4)三维破裂模式以节理端部扩展产生的2~3个张拉翼裂隙面为主,内部三维宏观裂隙面上存在由不完全张拉破裂引起的非连续结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花岗岩风化料弃土快速堆填过程中 不排水抗剪强度评估
詹良通, 孙倩倩, 郭晓刚, 陈锐, 陈云敏,
岩土力学    2021, 42 (1): 50-58.   DOI: 10.16285/j.rsm.2020.0564
摘要438)      PDF(pc) (7971KB)(181)    收藏
沿海沿江城市地下开挖产生的工程渣土含泥量大、含水率高且较松散,主要运往渣土场进行堆填处置。由于产量巨大而处置场地有限,许多渣土场在运营过程中存在堆填速度快、缺乏排水设施、超高超库容堆填等问题,容易引发堆填体失稳事故。目前对于非饱和工程渣土堆体在快速堆填过程中的失稳机制认识尚不清晰,尤其是对这一过程中的高饱和度工程渣土强度增长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以深圳红坳渣土场填料——花岗岩风化料(CDG)填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初始饱和度土样进行三轴不排水不排气等向压缩和剪切试验,结果表明:非饱和CDG填土不排水抗剪强度随围压增大呈非线性增长,增长速率与试样初始饱和度密切相关;当土样压缩后的饱和度超过0.7,不排水强度随围压的增长速率显著降低。基于有效固结应力法的原理,结合Hilf孔压公式和修正剑桥模型,提出了一种工程渣土不排水抗剪强度估算方法,并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对初始饱和度高于0.6的CDG填土的适用性。利用该方法确定的不排水强度 与正应力 的关系可应用于高饱和度工程渣土快速堆填中的稳定性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滴状流条件下非饱和交叉裂隙分流机制研究
薛松, 杨志兵, 李东奇, 陈益峰
岩土力学    2021, 42 (1): 59-67.   DOI: 10.16285/j.rsm.2020.0744
摘要244)      PDF(pc) (8558KB)(181)    收藏
交叉裂隙作为裂隙网络的基本结构是控制场地尺度非饱和渗流特性的关键。随着流量的减小,交叉裂隙非饱和渗流将从连续、稳定的线状流转变为非连续、非稳定的滴状流,但目前对后者的研究还很少。在滴状流条件下,开展了交叉裂隙非饱和流动特性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发现了交叉裂隙滴状流存在毛细力驱动以及重力与毛细力联合驱动两种分流驱动模式。基于瞬态静力平衡方法,提出了一套液滴分流理论及计算模型,实现了动态分流过程的定量化描述与预测。结合模型预测与可视化试验,详细探究了两种模式下液滴的分流过程,阐明了动态分流行为受重力、毛细力、黏滞力共同控制的细观机制,并揭示了液滴长度、裂隙倾角、通道中液体的累积等因素对界面流速、分流体积比例的影响。研究成果为低流量、低饱和度条件下非饱和裂隙岩体渗流的预测与控制提供了理论及试验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适用于堆石料的分数阶下加载面模型
李海潮, 马博, 张升,
岩土力学    2021, 42 (1): 68-76.   DOI: 10.16285/j.rsm.2020.0610
摘要218)      PDF(pc) (8387KB)(162)    收藏
堆石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具有应变硬化和软化的特性,并且体积变形会伴随着剪缩和剪胀现象的发生;此外,应力水平、应力路径和密度等因素均会对堆石料的力学特性产生显著的影响。基于临界状态土力学的理论框架,建立了适用于堆石料的分数阶下加载面模型,该模型为典型的双屈服模型。在平均主应力p?剪应力q平面,剪切过程中堆石料当前应力状态点和参考应力点分别位于下加载面和参考屈服面上,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与孔隙比之差? 相关。相比于状态参量?,? 能够额外考虑应力路径对堆石料剪胀特性的影响。新模型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在于能够考虑堆石料塑性流动方向与加载方向之间的差异性。在不引入塑性势函数的情况下,新模型对屈服函数进行Caputo微分并得到分数阶塑性流动法则,进而统一描述相关联和非相关联的塑性流动法则。新模型具有形式简单且参数较少等优点,所包含的7个材料参数均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并且可以采用常规的室内试验结果进行标定。通过将模型计算结果与Tacheng堆石料在不同初始孔隙比和围压条件下的三轴压缩排水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模型能够准确地描述堆石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和体积变形特点;同时,新模型也能够合理地描述初始孔隙比对堆石料在e-lnp平面(e为孔隙比)临界状态线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氯氧镁水泥固化淤泥力学特性及微观机制
王东星, 陈政光,
岩土力学    2021, 42 (1): 77-85.   DOI: 10.16285/j.rsm.2020.0551
摘要481)      PDF(pc) (11218KB)(407)    收藏
将氯氧镁水泥(MOC)创新性地引入淤泥固化,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固化体含水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测定(EDS)等试验,研究了初始含水率、MgO/MgCl2摩尔比、养护龄期和MgO活性等复杂因素对淤泥固化效能影响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初始含水率越高,试样强度越低,中等含水率时MOC固化淤泥中出现针杆状的3相或5相晶体;随MgO/MgCl2摩尔比升高,试样抗压强度随之增加,水化产物从无定形凝胶逐渐转化为3相、5相和Mg(OH)2晶体;随养护龄期延长,固化淤泥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8 d前强度增长相对较快,28 d后强度趋于稳定;养护后期,MgO/MgCl2摩尔比较高的试样表面易出现泛霜现象;MgO活性提高使得MOC固化淤泥试样含有更多有效活性组分,无侧限抗压强度更高,但MgO活性高低对水化产物演变规律并无显著影响。研究成果可为绿色、低碳MOC基胶凝材料研发及其在淤泥固化等土体加固领域中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基于冻融次数−物理时间比拟理论的冻土 长期强度预测方法
张 泽, 马 巍, ROMAN Lidia, MELNIKOV Andrey, 杨 希, 李宏璧
岩土力学    2021, 42 (1): 86-92.   DOI: 10.16285/j.rsm.2020.0771
摘要476)      PDF(pc) (7645KB)(205)    PDF(mobile) (20943KB)(14)    收藏
冻融作用可以改变土的结构,引起其力学特征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冻土工程的稳定性。由于冻融周期的设定不尽相同,因此大量的试验结果不能有效地进行对比分析。另外,对于冻融作用下土体力学特征的预测也成为研究的难点。在冻土遗传蠕变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球型模板压入仪作为测试方法,提出了一种冻融次数?物理时间比拟的方法。把冻融周期(次数)转化成物理时间(min),将不同冻融周期土的长期强度曲线簇映射到同一坐标中,利用该归一化曲线进行长期抗剪强度的预测,并选取了两种土样进行了测试,分别得到了相关的长期抗剪强度的预测方程。该方法对冻融作用下土体力学行为的成果对比研究以及长期强度的预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寒区工程稳定性预测分析也具有工程实践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平面P1波斜入射下海底洞室地震响应解析分析
朱赛男, 李伟华, LEE Vincent W, 赵成刚,
岩土力学    2021, 42 (1): 93-103.   DOI: 10.16285/j.rsm.2020.0945
摘要296)      PDF(pc) (8792KB)(170)    收藏
基于无黏性可压缩理想流体介质波动理论和Biot流体饱和多孔介质波动理论,考虑水下饱和土的流固耦合,借助Hankel函数积分变换法(HFITM)给出入射平面P1波在海底洞室周围散射问题的解析解。相比传统研究中的“大圆弧假定”,Hankel函数积分变换法可以较好地处理半空间表面边界条件。利用该解析解,计算分析了洞室表面透水条件、入射角度、入射频率、海水水深和饱和土的孔隙率等因素对水?土交界面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和洞室表面动水压力、环周总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洞室表面透水条件对水?土交界面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影响较小;随着斜入射角的增加,水?土交界面处竖向位移减小;随着入射频率的增加,水?土交界面处水平位移随之增加;海水水深为2.5倍SV波的波长时,水?土交界面处水平位移及洞室表面动水压力最大值最大;随着孔隙率的增加,水?土交界面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和洞室表面环周总应力减小,而洞室表面动水压力随之增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石灰-红黏土互损行为与偏高岭土减损机制
谈云志, 占少虎, 胡焱, 曹玲, 邓永锋, 明华军, 沈克军,
岩土力学    2021, 42 (1): 104-112.   DOI: 10.16285/j.rsm.2020.0442
摘要427)      PDF(pc) (13545KB)(194)    收藏
红黏土成团现象突出,导致石灰处治红黏土时难以拌和均匀;同时,红黏土呈弱酸性,石灰与黏土会发生互损作用,最终影响处治效果。首先,从水分子与黏土矿物的电荷分布特征角度,解释了红黏土呈弱酸性的原因;然后,通过酸、碱溶液浸泡石灰处治红黏土,模拟石灰?红黏土的互损行为;最后,提出应用偏高岭土抑制“石灰?红黏土”互损的方法。为此,选择两种团粒尺寸的红黏土,掺入不同比例的偏高岭土和石灰,并评价其无侧限抗压强度。结果表明,与仅用石灰处治的红黏土相比,掺入偏高岭土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其强度提高,掺量为5%效果最佳,验证了偏高岭土抑制“石灰?红黏土”互损行为的可行性。偏高岭土与石灰快速反应,不仅生成了以离子键结合的硅、铝酸胶结物,还生成了以共价键结合的网状胶结物,而且后者具有明显的抗酸侵蚀能力,从而解释了偏高岭土能够减少石灰?红黏土互损的内在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成层软土地基预固结处理后桩基水平 承载力估算方法
黄朝煊, 袁文喜, 胡国杰,
岩土力学    2021, 42 (1): 113-124.   DOI: 10.16285/j.rsm.2020.0797
摘要350)      PDF(pc) (8771KB)(186)    收藏
目前通过对软土地基预加固处理来提高桩基水平承载力已被工程界认可,但如何在工程前期设计过程中估算软土地基预处理后桩基水平承载力提高值仍是技术难点。基于此,参考Bowles[1]的地基土水平抗力计算式,同时考虑成层软土地基预排水固结处理影响,通过数学推导,推求出根据原状软土室内土工试验抗剪强度指标及预加固处理时间,估算软土地基预处理后桩基水平承载力提高值的实用计算方法。考虑桩侧土弹塑性屈服影响,推导出成层软土中水平受荷桩弹塑性解析解及塑性区深度的计算式,给出了桩顶水平位移、桩身最大弯矩的无量纲计算式及相关计算源代码。依托于浙江省某水闸桩基工程案例,根据提出的计算方法对桩基水平承载力、桩顶水平位移及桩身最大弯矩等性状进行预估计算,并与地基预处理前、后现场试桩检测值进行验证对比,认为桩基水平承载力、桩顶水平位移及桩身最大弯矩等预估计算成果与工程现场试桩的检测值较接近,对类似工程设计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颗粒迁移作用下宽级配土渗透性研究
朱秦, 苏立君, 刘振宇, 杨世豪,
岩土力学    2021, 42 (1): 125-134.   DOI: 10.16285/j.rsm.2020.0623
摘要483)      PDF(pc) (12094KB)(339)    收藏
宽级配土作为堆积层滑坡的主要物源,其渗透性研究是开展降雨型堆积层滑坡机制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宽级配土的渗透是一个包括水分运移和土体细颗粒迁移的复杂过程,但在研究其渗透性时通常只考虑了水分的运移而忽略了细颗粒的迁移。为此,采用自制大型渗透仪对3组不同D15 /d85值(D15为粗粒组中小于该粒径的颗粒质量分数为15%的粒径;d85为细粒组中小于该粒径的颗粒质量分数为85%的粒径)的土样进行了饱和渗流试验,研究了宽级配土的水分运移特征和细颗粒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D15 /d85值对宽级配土的渗透系数和细颗粒迁移有重要影响,D15 /d85值越小,则土体渗透系数越小,细颗粒不易发生迁移;D15 /d85值越大,渗透系数越大,试验过程中渗透系数变化越剧烈,迁出细颗粒的量也更大。根据渗透系数的变化也可判定土体内部细颗粒的运动情况,据此提出了3种宽级配土颗粒迁移模式。该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宽级配土渗透特性的认识,为完善降雨型堆积层滑坡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变荷载下层状非饱和土地基全耦合固结特性研究
叶梓, 艾智勇,
岩土力学    2021, 42 (1): 135-142.   DOI: 10.16285/j.rsm.2020.0923
摘要291)      PDF(pc) (5717KB)(179)    收藏
非饱和土是地球表层土体一种常见的存在形式。与经典的饱和土Biot固结理论相比,非饱和土固结理论还亟待发展。基于Fredlund非饱和土双应力变量固结理论,放弃传统理论固结过程中骨架总应力不变的假设,推导出变荷载作用下非饱和土全耦合轴对称固结理论的控制方程组。通过Laplace-Hankel变换处理变量t和r,所得的控制方程被处理为常微分方程组;扩展的精细积分法将被进一步运用求解方程组以得到层状非饱和土地基在变换域内的固结解答,而最终的解答将通过Laplace-Hankel逆变换技术求得。将非饱和土地基退化为饱和土地基,与现有文献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所提方法结果的可靠性;最后,提供3个数值算例,以讨论加载时间T0、孔隙水关于净应力的体积变化系数 以及土体分层性对非饱和土固结特性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盾构下穿非连续管线变形特性及预测方法研究
史江伟, 范燕波, 裴伟伟, 陈永辉, 张显,
岩土力学    2021, 42 (1): 143-150.   DOI: 10.16285/j.rsm.2020.0522
摘要248)      PDF(pc) (8507KB)(235)    收藏
城市地下管线采用承插式接口连接,管线结构的连续性与否取决于接口刚度。然而,现有研究大都假定地下管线为连续结构,忽略了接口转角对管线变形的影响。开展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和两阶段有限元参数分析,系统研究了盾构下穿不同接口刚度管线的变形特性。发现非连续管线的薄弱接口导致其整体抗弯刚度明显小于连续管线,且接口转动导致非连续管线具有更好的与土体协调变形能力。因此,盾构下穿施工引起的非连续管线沉降明显大于连续管线。非连续管的结构连续性假定将大大低估管线沉降。盾构下穿引起的接口转角与地层损失呈线性关系。基于系统的有限元参数分析,建立了区分相对刚性、柔性管线的无量纲组。针对相对刚性、柔性的非连续管线,分别建立了管节相对长度、管?土相对刚度与接口转角的预测方法,利用离心模型试验结果验证了预测方法的合理性。新方法能有效地预测盾构穿越地下管线的接口转角,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土体饱和度对移动荷载引起多层非饱和 铁路地基振动的影响
李绍毅
岩土力学    2021, 42 (1): 151-159.   DOI: 10.16285/j.rsm.2020.0705
摘要285)      PDF(pc) (6422KB)(176)    收藏
采用半解析法研究了移动荷载作用下多层非饱和铁路地基的共振问题,分析了土体饱和度对非饱和地基振动的影响。采用分层非饱和多孔介质描述铁路地基;基于非饱和多孔介质的控制方程,采用多重傅里叶变换和土层界面位移、应力条件,推导了频率?波速域分层非饱和地基总体刚度矩阵。结合包括钢轨、轨垫、轨枕和道砟的轨道模型,建立耦合轨道?地基半解析模型。研究了移动简谐荷载作用在轨道上的多层非饱和地基的动力响应;考虑饱和度对土体剪切模量的影响,讨论了地基首层土和夹层土饱和度变化对地面振动的影响。采用频散曲线研究了地基共振模态。研究发现土体饱和度变化对振动位移的影响规律,与地基分层、荷载速度和频率有关。随饱和度减小,地基共振模态出现频率增大,地基关键速度增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宽级配砾质土快速三轴固结排水剪 试验影响因素研究
陈志波, 黄聪明, 朱俊高, 王俊杰,
岩土力学    2021, 42 (1): 160-167.   DOI: 10.16285/j.rsm.2020.0556
摘要293)      PDF(pc) (7339KB)(158)    PDF(mobile) (417KB)(10)    收藏
宽级配砾质土是由砾石料和黏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具有压缩性低、抗剪强度大等特点,目前常作为土石坝心墙料或路基填料而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宽级配砾质土渗透系数较小,在常规三轴固结排水剪(CD)试验中固结排水较慢,导致其试验周期很长。为了提高固结排水的效率,可采用一种在试样中心加圆柱形砂芯的快速三轴CD试验方法。基于快速三轴CD试验,通过变化不同砂芯类别、不同砂芯直径、不同掺砾量等各因素,全面研究了各因素对宽级配砾质土快速三轴CD试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快速三轴CD试验方法能够有效加快试样排水固结,从而加快整个试验进程;砂芯类别、砂芯直径、掺砾量等因素均对试验固结排水速度和剪切过程应力应变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砂芯直径越小,其试验成果与无砂芯试样越接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侧向有限越流承压含水层中非完整井非 稳定流模型及解析解
冯庆高, 蔡兵华, 冯晓腊, 袁祥,
岩土力学    2021, 42 (1): 168-176.   DOI: 10.16285/j.rsm.2020.0736
摘要359)      PDF(pc) (7063KB)(187)    收藏
工程建设中当距离抽水井r = rb处水位基本没有变化或不受抽水影响时,或当此处存在止水帷幕时,含水层系统视为侧向有限延伸,rb为有限半径。为此,构建更加符合工程实际的侧向有限延伸的典型弱透水层?承压水层系统中非完整井非稳定流计算模型,同时考虑井径和井储效应的影响,应用Laplace变换和分离变量法得到了水位降深在拉氏空间下的解析解,并应用拉氏数值逆变换Stehfest法得到真实空间下的水位降深。新建立的解析解可以进一步退化为诸多已有解,并进一步将其与已知解和有限元数值解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得解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基于新建解重点分析了侧向边界和井的完整性对承压水层水位降深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水层系统的侧向有限边界仅对抽水后期的水位降深影响明显,含水层系统侧向无限延伸情况下的水位降深要大于情形1(在r = rb处为定水头边界)且明显小于情形2(在r = rb处为不透水边界)下的水位降深,rb越小,两者之间的误差越大;抽水井的完整性对整个抽水期间不同情形下的水位降深均有明显的影响,承压含水层顶板处的水位降深随着抽水井滤管的长度和埋深的增加而减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考虑桩底沉渣的随钻跟管桩竖向承载 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刘春林, 唐孟雄, 胡贺松, 岳云鹏, 侯振坤, 陈航,
岩土力学    2021, 42 (1): 177-185.   DOI: 10.16285/j.rsm.2020.0550
摘要267)      PDF(pc) (8496KB)(172)    收藏
随钻跟管桩施工不能完全清除桩底岩土沉渣,从而影响桩基端承力。为揭示桩底沉渣对随钻跟管桩承载力的影响机制,开展了考虑桩底沉渣影响的随钻跟管桩竖向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密砂地层中,具有桩端水泥土扩大头的随钻跟管桩,其桩顶荷载?沉降曲线为缓降型,而模拟试验的其他管桩均为陡降型;桩底沉渣降低随钻跟管桩的极限承载力在22%以内,且其桩顶荷载主要由桩侧摩阻力承担,承担占比超过90%;与存在一定厚度沉渣的钻孔灌注桩相比,随钻跟管桩的桩底沉渣对降低承载力的影响相对较小;靠近桩端的轴力随着沉渣厚度的增加而减小,沉渣越厚,减少的幅度越明显;桩端水泥土扩大头施工可提高随钻跟管桩约37%的承载力,且桩端阻比均小于15%。现场原位测试(桩长为15.5 m,长径比为15.50)和室内模型试验(桩长为1 m,长径比为15.87)结果均表明:存在桩底沉渣时,随钻跟管桩是以发挥侧摩阻力为主的端承摩擦型桩。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随钻跟管桩承载性状的认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水蒸气增湿非饱和黄土热湿迁移规律研究
李建东, 王旭, 张延杰, 蒋代军, 刘德仁, 李盛,
岩土力学    2021, 42 (1): 186-192.   DOI: 10.16285/j.rsm.2020.0671
摘要344)      PDF(pc) (6674KB)(178)    收藏
温度梯度、含水率梯度和压力梯度对非饱和土体中的水热迁移有重要影响。用非饱和黄土填筑室内模型,通入0.10 MPa高温水蒸气,研究蒸汽压梯度、温度梯度和含水率梯度耦合作用下的水热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在水蒸气迁移范围之内,土体的升温速率、增湿速率和增湿程度较大,以蒸汽传热和压力梯度驱动的水蒸气增湿为主。而在水蒸气未到位置,以温度梯度引起的热传导和含水率梯度与温度梯度耦合驱动的水热迁移为主;水蒸气迁移时,受土颗粒阻碍和蒸汽压消散的影响,土体升温速率、增湿速率和温度传导速率均随径向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且增湿速率小于升温速率;水蒸气增湿土体的最大含水率接近最优含水率,增湿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一定范围内土体的压实性能;基于模型试验边界条件,确定含湿毛细多孔介质中二维热湿迁移方程的一组代数显式特解,并以20 cm测点为例,将温度和含水率实测值和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可为非饱和黄土水?汽?热耦合传输规律和水蒸气增湿新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重载铁路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杨志浩, 岳祖润, 冯怀平, 叶朝良, 周江涛, 介少龙,
岩土力学    2021, 42 (1): 193-202.   DOI: 10.16285/j.rsm.2020.0664
摘要347)      PDF(pc) (9721KB)(192)    收藏
重载铁路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渗透系数的快速、精确测定,对工程施工质量及工期的保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达西定律研制适用于级配碎石的大型常水头渗透试验装置,并利用该装置考虑边壁效应进行一系列渗透试验,探究试样孔隙比e、不均匀系数Cu及特征粒径参数对其渗透系数K20的影响程度及规律。结合试验数据,以太沙基模型为基础,建立同时考虑孔隙及级配特征参数的渗透系数改进计算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其精确性。结果表明:级配碎石的K20与其e2、平均粒径平方d502呈线性关系,与Cu呈负指数关系;d50对K20的影响权重最大,Cu次之,e最小;提出的计算模型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为新建重载铁路基床表层施工中填料渗透系数的快速测定及运营路基基床的渗透稳定性评估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非饱和土中水平入渗方程显式求解
李纪伟, 林法力, 韦昌富, 汪华斌, 陈盼, 朱赞成, 刘子振,
岩土力学    2021, 42 (1): 203-210.   DOI: 10.16285/j.rsm.2020.0565
摘要451)      PDF(pc) (5956KB)(243)    PDF(mobile) (324KB)(32)    收藏
在求解非饱和态土中水分入渗问题时,水力函数是体积含水率或者吸力的函数,致使其控制方程呈现出强非线性的特征,进而使得其求解变得十分困难。基于水分在土体介质中流动耗时取极值路径的选择这一假定,引入时间泛函,基于变分法原理将水平入渗问题转化为泛函极值问题。通过求解Euler–Lagrange方程,结合边界条件,得到非线性瞬态水平入渗问题的显式解析解。结合Brooks-Corey型水力函数,显式地求解出该类型非饱和态土的体积含水率发展分布规律。通过计算4种不同类型土体的水平入渗规律,将求解结果与已有结果以及数值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体积含水率分布与位置距离和湿润峰距离比值呈幂函数关系,指数取决于土?水特征曲线的形状参数;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会对体积含水率分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基于优化经验模态分解和聚类分析的滑坡 位移智能预测研究
张凯, 张科, 保瑞, 刘享华, 齐飞飞,
岩土力学    2021, 42 (1): 211-223.   DOI: 10.16285/j.rsm.2020.1300
摘要364)      PDF(pc) (11219KB)(265)    收藏
针对三峡库区“阶跃式”滑坡的变形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滑坡位移预测方法。以白水河滑坡ZG118和XD-01监测点位移数据为例,采用基于软筛分停止准则的经验模态分解(SSSC-EMD)将累计位移?时间曲线和影响因子时间序列自适应地分解为多个固有模态函数(IMF),并采用K均值(K-Means)聚类法对其进行聚类累加,得到有物理含义的位移分量(趋势性位移、周期性位移以及随机性位移)和影响因子分量(高频影响因子和低频影响因子)。使用最小二乘法对趋势性位移进行拟合预测;采用果蝇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FOA-LSSVM)模型对周期性位移和随机性位移进行预测。将各位移分量预测值进行叠加处理,实现滑坡累计位移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SSSC-EMD)-K-Means-(FOA-LSSVM)模型能够预测“阶跃式”滑坡的位移变化规律,且预测精度高于传统的支持向量机回归(SVR)、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模型;并通过改变训练集长度,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其与预测精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节理分布空间变异的地下洞室稳定性概率分析
王川, 冷先伦, 李海轮, 李刚,
岩土力学    2021, 42 (1): 224-232.   DOI: 10.16285/j.rsm.2020.0650
摘要283)      PDF(pc) (11910KB)(210)    收藏
以岩土材料力学参数空间变异性的“点估计?有限元”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节理分析时自身存在几何模型、网格划分等特性,扩展了该方法在节理分布空间变异性分析方面的适用性,明确了具体的研究步骤与方法。以某抽水蓄能水电站为例,通过分析节理空间变异性对围岩变形与塑性区的影响,验证了扩展后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对工程案例开挖揭露的1 400余条节理进行概率统计,建立了节理空间变异性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扩展后的概率分析方法,研究了节理分布对地下洞室群围岩开挖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对比概率分析得到的围岩变形概率分布与现场监测结果,发现剔除变形异常点后监测变形量值大部分位于得到的位移概率分布范围内,说明节理的空间变异性是导致监测变形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2)围岩变形概率分布的标准差能有效识别出围岩开挖变形受节理空间变异性的影响程度,对于所给出的案例依次为:机窝>边墙>顶拱;(3)围岩塑性区的概率分区能合理判断地下洞室群开挖时受节理影响较大的区域和范围,为工程施工的支护设计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盾构隧道平行侧穿诱发的建筑纵向沉降 实测与模拟分析
戴轩, 郭旺, 程雪松, 霍海峰, 刘国光,
岩土力学    2021, 42 (1): 233-244.   DOI: 10.16285/j.rsm.2020.0763
摘要293)      PDF(pc) (11509KB)(451)    PDF(mobile) (10940KB)(18)    收藏
当盾构隧道平行侧穿建筑物时,大多关注建筑物的横向沉降规律,对其纵向沉降关注较少。为此,针对盾构隧道平行侧穿建筑物引发的空间变形开展研究。首先,对天津地铁6号线平行侧穿四座结构形式相近的砖混建筑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建筑物基本变形模式;基于工程实测并考虑土体的小应变硬化特性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盾构侧穿引发的建筑物纵向挠曲、土体变形与应力变化规律,并分析了不同建筑平面长宽比的影响。结果表明,盾构隧道平行侧穿将诱发平面长宽比较大的建筑出现“下凹式”挠曲变形,纵墙中部沉降最大可为其角点沉降的2倍,平行侧穿并不能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进行分析。建筑物修建和盾构开挖将导致隧道上方土体经历较为复杂的应力变化过程,并可划分为6个阶段。沿建筑纵向基础中部的土体与边缘土体相比,其首先经历更大的压缩变形(建筑施工导致),在盾构穿越后又产生了更大的卸荷变形。当建筑平面长宽比小于2时,盾构开挖导致的纵向挠曲变形将显著减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不同面板形式加筋土挡墙结构 特性现场试验研究
牛笑笛, 杨广庆, 王贺, 丁硕, 冯帆,
岩土力学    2021, 42 (1): 245-254.   DOI: 10.16285/j.rsm.2020.0578
摘要450)      PDF(pc) (8143KB)(177)    收藏
以成昆铁路复线加筋土挡墙为工程依托进行现场原位试验,对比分析工后9个月内新型整体式面板、内嵌返包结构的模块式面板和模块式面板3类加筋土挡墙的结构特性。在此期间发生两次地震,监测了震后挡墙变形及土压力变化。结果表明:整体式面板加筋土挡墙整体稳定性最好,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格栅应变变化率、墙体压缩量和墙面水平位移均最小。整体式面板和模块式面板加筋土挡墙墙背土压力沿墙高近似呈M型,内嵌返包结构的模块式面板加筋土挡墙墙背土压力沿墙高近似呈倒S型。整体式面板加筋土挡墙的侧向土压力系数沿墙高变化较小,小于美国联邦公路局(FHWA)加筋设计指南计算值;内嵌返包结构的模块式面板加筋土挡墙侧向土压力系数沿墙高呈增大的趋势,挡墙中、下部小于FHWA计算值,上部接近或大于静止土压力系数;模块式面板加筋土挡墙侧向土压力系数大部分处在FHWA计算值与静止土压力系数之间。3类挡墙土工格栅应变沿墙高均呈非线性变化。挡墙墙体压缩量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加,在工后前50 d时间内增加速率较快,随后增加速率减缓,进入雨季之后增加速率再次增大。发生地震后,3类加筋土挡墙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墙背土压力减小、格栅应变增大、墙体压缩量增加和墙面板外移的现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的露天矿边坡数值模拟
金爱兵, 陈帅军, 赵安宇, 孙浩, 张玉帅,
岩土力学    2021, 42 (1): 255-264.   DOI: 10.16285/j.rsm.2020.0697
摘要534)      PDF(pc) (16131KB)(554)    PDF(mobile) (663KB)(42)    收藏
数值模拟是露天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常用方法,边坡模型构建是数值模拟的基础,地形测量的准确性对于边坡稳定性分析精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低空低速小型无人机(UAV)被广泛应用于地质调查中,为复杂条件下地形快速测量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针对露天矿山边坡坡形更新快、地形复杂、人工测量困难的情况,采用搭载单镜头小型无人机,对露天矿山边坡进行低空摄影测量,并通过飞行试验,对比研究了无人机搭载镜头旋转角度对边坡测量精度的影响,最终得到高精度边坡数字高程模型(DEM),并通过Surfer、Rhino等软件转化为三维FLAC模型,实现从无人机测量到三维数值模型的快速建立。得到以下可供参考的研究结论:在目标边坡坡度小于45°时,无人机搭载镜头旋转角度不同对边坡测量精度有较大影响,当镜头旋转角度介于70°~90°时,获得的测量精度较高;与人工测量相比,无人机摄影测量获得的边坡坡形更符合真实边坡实际坡型;无人机航拍照片经过PhotoScan、Surfer、Rhino等软件的转化,能够快速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并获得更好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满足边坡稳定性分析需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基于零厚度内聚力单元的水力裂缝 随机扩展方法研究
李军, 翟文宝, 陈朝伟, 柳贡慧, 周英操,
岩土力学    2021, 42 (1): 265-279.   DOI: 10.16285/j.rsm.2020.0805
摘要383)      PDF(pc) (17280KB)(303)    PDF(mobile) (721KB)(27)    收藏
为有效模拟裂缝性页岩储层中水力裂缝随机扩展过程,基于单元节点的拓扑数据结构,利用网格节点分裂方式,建立了一种基于有限元网格嵌入零厚度内聚力单元的水力裂缝随机扩展新方法。利用KGD模型解析解和2种室内试验,验证了新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数值算例研究了水平地应力差和储层非均质性对水力裂缝随机扩展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1)该方法弥补了ABAQUS平台内置的内聚力单元无法有效模拟水力裂缝随机扩展的不足;(2)在较高水平地应力差下页岩储层非均质性越强,与水力裂缝相交的高角度天然裂缝越容易开启。所建方法能准确地描述复杂水力裂缝的随机扩展行为,可为裂缝性页岩储层的数值模拟提供新手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基于离散元模拟的二元颗粒柱坍塌特性研究
崔溦, 魏杰, 张贵科, 李宏璧,
岩土力学    2021, 42 (1): 280-290.   DOI: 10.16285/j.rsm.2020.0619
摘要360)      PDF(pc) (14042KB)(402)    收藏
常见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岩崩等通常都涉及不同形状的颗粒物质运动,这些形状不同的颗粒又多具有不同的尺寸和含量。基于典型的颗粒柱坍塌试验,首先根据试验方法确定了离散元模拟所需的各项参数,然后采用随机多面体方法生成了可控制长细比的大颗粒,利用离散元法就不同大颗粒含量下形态变化对二元颗粒柱坍塌特性的影响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离散元法可以较好地重现室内试验中小球和多面体组成的二元颗粒系统的颗粒柱坍塌过程;(2)在不同长细比的不规则大颗粒和小球组成的二元颗粒柱系统中,当大颗粒含量高于临界含量值20%时,二元颗粒柱坍塌持续的时间随非球形大颗粒长细比的增加而增加;(3)在不同长细比的不规则大颗粒和小球组成的二元颗粒柱中,当大颗粒含量高于临界含量值20%时,在相同百分比的大颗粒含量下,大颗粒长细比的增加会提高大颗粒平均配位数以及降低颗粒的运动能力,大颗粒间形成更强的互锁作用,降低了颗粒柱的整体流动性,使其最终堆积高度更高、最大跑出距离更短以及更小的归一化动能峰值。(4)在不同长细比的不规则大颗粒和小球组成的二元颗粒柱中,小颗粒可以较为明显降低大颗粒间摩擦及互锁作用,增加流动性,降低大骨料形态对坍塌过程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非饱和冻土水汽迁移与相变过程的 光滑粒子法模拟
杨高升, 白冰, 姚晓亮, 陈佩佩,
岩土力学    2021, 42 (1): 291-300.   DOI: 10.16285/j.rsm.2019.1509
摘要442)      PDF(pc) (10639KB)(406)    收藏
为了研究多年冻土表层的水热分布情况,在非饱和冻土的能量守恒方程和水分迁移的质量控制方程的基础上考虑冰水相变和水汽相变过程,并考虑水汽运移传热及温度势对水汽迁移的影响,建立了非饱和冻土的水?热?汽耦合模型。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简称SPH)方法可方便地计算它们的演化过程。为此,在计算中先求解能量守恒方程的含冰量及气态水含量,再对未冻水含量和温度场进行求解,从而实现了温度场与水汽场的耦合。在此基础上,模拟计算了第1类热边界条件下半无限空间介质内非稳态温度场、体积含水率及水汽通量的分布情况,并将计算结果与未考虑耦合的解析解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水汽耦合的作用不容忽略。最后,针对处于季节性周期温度边界下路基的水热场的分布情况进行计算。研究表明,相比于水?热耦合模型,所建立的水?热?汽耦合模型得到的计算结果更为接近实际监测结果,可很好地揭示非饱和冻土中的水热汽迁移特征及其相变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相变储能充填体孔隙结构及强度劣化机制研究
金爱兵, 巨有, 孙浩, 赵怡晴, 李海, 张舟, 陆通,
岩土力学    2021, 42 (10): 2623-2633.   DOI: 10.16285/j.rsm.2021.0541
摘要593)      PDF(pc) (12368KB)(490)    PDF(mobile) (33432KB)(6)    收藏
为探究相变储能充填体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充填体强度劣化的影响,以硬脂酸丁酯为相变材料,膨胀珍珠岩为吸附介质制备复合相变材料,将其与水泥、尾砂混合制备不同复合相变材料添加量的相变储能充填体,并采用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RI(核磁共振成像)分析、单轴压缩试验等方法得到不同添加量相变储能充填体的强度特征和结构特征,分析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相变储能充填体孔隙率随添加量增大逐渐增大,其中大孔孔隙率近似线性增加,大孔占比逐渐增加,孔隙趋近球体。(2)随着相变材料添加量增加,充填体连通性增大,孔喉长度增加,大孔径孔隙数量增多,孔喉配位数集中在5以下,分形维数先下降再大幅上升,孔隙分布复杂。(3)当复合相变材料的添加量为5%时,受大孔隙及孔隙连通性增大的影响,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下降了30.2%;当复合相变材料的添加量为10%时,孔径分布趋于均匀,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下降了48.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氯氧镁水泥固化淤泥力学特性应变速率效应研究
王东星, 陈政光,
岩土力学    2021, 42 (10): 2634-2646.   DOI: 10.16285/j.rsm.2021.0577
摘要332)      PDF(pc) (11013KB)(200)    收藏
对氯氧镁水泥(MOC)固化淤泥进行无侧限压缩与间接拉伸试验,研究养护龄期、延迟压实对试样强度与刚度的影响,分析恒定多应变速率加载和交替应变速率加载下固化淤泥的应变速率效应。结果表明,应变速率增加,纯淤泥的拉压强度、弹性模量、破坏应变与总应变能均随之增加。MOC固化淤泥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及其总应变能随应变速率增加呈增加趋势,而弹性模量和破坏应变受应变速率影响较弱。应变速率越快,试样破裂面越扭曲且崎岖不平。养护龄期延长,MOC固化淤泥抗压强度及总压缩应变能显著增加,而抗拉强度及总拉伸应变能略有减少,不同计算方法下龄期对应变速率敏感性的影响不同。延迟压实会折减固化淤泥的拉压强度、弹性模量和总应变能,降低应变速率敏感性。应变速率突变产生的应力跳跃随应力增大而增加,随应变增大先增加后持平。速率敏感性系数结果表明,固化淤泥的速率敏感性低于纯淤泥,劈裂抗拉强度对应变速率变化的敏感性大于无侧限抗压强度。该研究结果可为固化淤泥材料应变速率效应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动静组合加载下砂岩破坏机制 及裂纹密度试验研究
王伟, 梁渲钰, 张明涛, 贾泽钰, 张思怡, 王奇智,
岩土力学    2021, 42 (10): 2647-2658.   DOI: 10.16285/j.rsm.2021.0095
摘要383)      PDF(pc) (11348KB)(387)    收藏
为探讨砂岩在动静组合加载条件下的破坏特征及损伤规律,采用三维动静组合分离式Hopkinson压杆测试系统对砂岩试样进行了多组动静组合、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的冲击试验,利用CT扫描与数字岩芯技术得到了砂岩试样内部不同截面的破坏图和损伤后试样内部的三维重构图及裂纹密度,研究了砂岩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破坏形式和破坏机制,并对轴压、围压及应变率对砂岩裂纹密度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探究。试验结果表明:常规动态冲击作用下,砂岩的动态破坏形式为典型的拉伸劈裂破坏;一维动静组合加载下,砂岩的动态破坏形式为典型的压剪破坏,内部呈现出共轭双曲线形的压剪面;三维动静组合加载下,砂岩的动态破坏形式同样表现为压剪破坏,但内部破坏面为圆台(锥)形,并对不同加载条件下砂岩的动态破坏机制进行了分析。在不同加载状态下砂岩的裂纹密度随应变率的增加均呈递增趋势,轴压、围压的施加限制了裂纹的产生和增长速率,围压相对于轴压对裂纹产生和扩展的限制程度更大,并从砂岩的抗压强度和裂纹产生的补偿空间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利用轴压、围压模拟地应力,分析了地下0、200、400、600 m处应变率对砂岩裂纹密度的影响规律,并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若要产生同样效果的裂纹密度,地下600 m处的砂岩所需应变率大约是无地应力状态下的3.4倍。从裂纹密度角度构建了不同加载状态下损伤变量和应变率之间的量化关系式,该研究结果可为无临空面爆破开采过程中不同爆炸应力波与岩石内部裂纹开展程度的量化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基于CT的岩石三维裂隙定量表征及 扩展演化细观研究
张艳博, 徐跃东, 刘祥鑫, 姚旭龙, 王帅, 梁鹏, 孙林, 田宝柱,
岩土力学    2021, 42 (10): 2659-2671.   DOI: 10.16285/j.rsm.2021.0339
摘要754)      PDF(pc) (18109KB)(545)    PDF(mobile) (1387KB)(31)    收藏
岩石破裂是裂纹萌生、扩展演化直至贯通的过程,为了研究受载岩石发生变形破坏时其内部裂纹动态扩展演化过程,利用工业CT对岩石破裂过程进行阶段性观测扫描,通过CT图像堆栈矢量化处理构建岩石三维裂隙模型,并对裂纹结构特征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定量化表征岩石破裂过程中裂纹扩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取裂纹扩展路径上的局部破坏形态特征,结合岩矿鉴定试验进行细观尺度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裂隙体积V、表面积S及分形维数D等参数可以将三维裂隙扩展过程量化,且参量呈现基本不变—小幅增大—大幅激增的变化规律;CT切片图像中裂纹面积可以表征岩石局部裂纹扩展特征,且与同阶段三维裂隙的扩展演化特征相对应;岩石细观结构对裂隙扩展影响较大,裂隙扩展遇到砾石将形成绕砾扩展、穿砾扩展及分叉扩展3种方式。该研究成果将为岩石失稳破坏、工程岩体致灾预警工作提供研究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高温三轴应力下大理岩损伤演化与声发射 活动特征研究
李浩然, 王子恒, 孟世荣, 赵维刚, 陈锋,
岩土力学    2021, 42 (10): 2672-2682.   DOI: 10.16285/j.rsm.2021.0253
摘要398)      PDF(pc) (13193KB)(463)    PDF(mobile) (669KB)(15)    收藏
为了揭示温度影响下的大理岩裂隙发展与损伤演化规律,利用岩石高温三轴伺服试验机与声发射测试系统,研究了30、60、90、120、150 ℃条件下的大理岩变形破坏特征与声发射活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高温作用下大理岩三轴压缩破坏经历压密和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延性破坏阶段以及失稳破坏阶段共4个阶段,且试验温度越高,压密变形阶段和延性破坏阶段历时越长,岩石由弹脆性破坏逐步向弹塑性破坏转化。大理岩峰值强度、弹性模量和内摩擦角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岩石的声发射活跃度和声发射定位与宏观裂纹的对应性随试验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分析大理岩损伤演化过程的声发射信号幅值、撞击、振铃计数、声发射能量、峰值频率和b值特征发现,声发射幅值波动较小、温度敏感性较差,峰值频率和b值参数可以较好地表征岩石内部的裂纹发展情况,且峰值频率的温度敏感性最佳,可优选作为岩石破裂失稳的预测指标。三轴压缩破坏过程中大理岩产生张剪复合裂纹,并以剪切裂纹占主导,高温抑制了岩体内部裂纹的萌生,试验温度越高,岩石的张拉破坏越弱、剪切破坏越强。该研究成果为揭示岩石热损伤机制及工程热害预报提供了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红砂岩蠕变破坏声发射震源演化及其分形特征
龚囱, 赵坤, 包涵, 赵奎, 曾鹏, 王文杰,
岩土力学    2021, 42 (10): 2683-2695.   DOI: 10.16285/j.rsm.2021.0012
摘要359)      PDF(pc) (15498KB)(250)    收藏
对红砂岩进行了蠕变声发射定位试验,分析了声发射震源在沿加载方向与垂直于加载方向上的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以固定的时间窗口和时间步距,计算并研究了震源zi值与ri值的分形维数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当蠕变应力等于或大于损伤应力时,声发射震源时空演化规律反映的是微裂纹萌生、成核与扩展、贯通的过程。微裂纹的萌生主要产生于减速蠕变阶段,在此过程中微裂纹在沿加载方向与垂直加载方向上,表现为自试件端部与外壁向试件中心演化的过程,并且zi值与ri值的分形维数总体呈现减小的特征。微裂纹的成核过程出现在等速蠕变阶段,其位置位于试件的中心部位。而后,随着蠕变时间的增大,微裂纹步入扩展阶段,此时微裂纹演化表现为自试件中心向端部与外壁方向扩展的过程。对应的zi值与ri值的分形维数均处于较低水平,该特征可作为微裂纹步入成核与扩展过程的标志。微裂纹的贯通产生于加速蠕变阶段,在此过程中沿加载方向上微裂纹主要分布于试件轴向中上部与中下部,而在垂直加载方向上微裂纹遍布试件半径方向,但震源zi值与ri值的分形维数均随着蠕变时间的增大而小幅度上升,该特征可作为微裂纹步入贯通过程的标志。该研究结果可为探索岩石蠕变细观机制与蠕变破坏预测方法提供理论与试验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非平衡解吸状态下页岩气储层渗透率演化机制
张宏学, 刘卫群,
岩土力学    2021, 42 (10): 2696-2704.   DOI: 10.16285/j.rsm.2020.1875
摘要288)      PDF(pc) (8445KB)(142)    收藏
为了研究非平衡解吸状态下储层压力和气体解吸对煤系页岩气储层渗透率的影响机制,考虑气体在基质中的动力学扩散作用,提出了非平衡解吸状态下储层基质和裂隙的有效应力?渗透率模型,建立了储层在非平衡解吸状态和单轴应变条件下的渗透率模型。结合储层渗透率和岩样渗透率的现场和室内试验研究,分析了渗透率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非平衡解吸状态下的渗透率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渗透率试验值。非平衡解吸状态下,孔隙体积模量越小,基质渗透率反弹越急剧;裂隙压缩系数越大,裂隙渗透率下降越急剧。研究了各参数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当裂隙压力降至特定值时,随着基质压力的减小,基质渗透率先下降然后反弹,裂隙渗透率逐渐增大;当基质压力降至特定值时,随着裂隙压力的减小,基质渗透率逐渐增大,裂隙渗透率逐渐减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注入位置对化学电渗法加固软黏土 效果影响试验研究
任连伟, 曹辉, 孔纲强,
岩土力学    2021, 42 (10): 2705-2712.   DOI: 10.16285/j.rsm.2021.0116
摘要239)      PDF(pc) (6928KB)(133)    收藏
电渗法是低渗透软黏土地基加固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传统电渗法也存在耗电量大、加固效果不均匀等方面的不足。在电渗加固软基后期注入硅酸钠(Na2SiO3)及氯化钙(CaCl2)溶液,可提高软基加固均匀性、缩短电渗时间从而降低耗电量;开展化学电渗法加固软黏土模型试验,实测电渗及化学电渗过程中排水量、排水速率等,着重分析试剂注入位置对土样电阻、电流等能耗系数,以及含水率、土样强度等加固效果的影响规律;结合电镜扫描(SEM)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ICP-MS),初步探讨化学电渗法加固土样微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本文试验条件下,在土样阳极和中间同时注入化学试剂CaCl2溶液与Na2SiO3溶液,化学电渗排水和加固效果相对最优;与传统电渗相比,排水量增加了25.5%,抗剪强度值提高了168.8%,且同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电渗法存在的加固效果不均匀的弊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聚丙烯纤维加筋砾质黏土的拉伸断裂特性研究
张志韬, 陈生水, 吉恩跃, 傅中志,
岩土力学    2021, 42 (10): 2713-2721.   DOI: 10.16285/j.rsm.2021.0285
摘要223)      PDF(pc) (9993KB)(167)    收藏
自主研发了一种用于土体拉伸试验的新型拉伸装置,针对不同砾石含量、不同纤维含量的砾质黏土开展了多组拉伸试验。由试验结果发现,砾质黏土的抗拉强度随着砾石含量的增大而降低,在砾质黏土中掺入聚丙烯纤维后,其抗拉强度和极限拉应变明显增大;纤维加筋砾质黏土的抗拉强度和极限拉应变与其中的纤维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但随着砾质黏土中砾石含量的增大,纤维的掺入对其抗拉强度的提升作用明显降低。电镜扫描分析表明,纤维与土颗粒界面产生的摩擦作用是导致加筋砾质黏土抗拉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砾石含量为0%的纯黏土试样,因仅存在纤维/土颗粒界面的I类纤维,土体的抗拉强度提高非常明显;随着砾石含量增大,纤维/土颗粒/砾石界面II类纤维的占比增加,纤维的掺入对其抗拉强度的提升作用明显降低。最后,基于60个试样的试验结果,提出了一个纤维加筋砾质黏土的抗拉强度的多元回归模型,可快速预测不同砾石含量和纤维含量下砾质黏土的抗拉强度。相关试验结果可为高土质心墙坝防渗心墙的抗裂设计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干湿循环−动荷载贯序耦合作用下压实粉质 黏土电阻率演化规律
胡智, 艾聘博, 李志超, 马强, 李丽华,
岩土力学    2021, 42 (10): 2722-2732.   DOI: 10.16285/j.rsm.2021.0443
摘要350)      PDF(pc) (10221KB)(170)    PDF(mobile) (7822KB)(9)    收藏
路基土体在干湿循环、动荷载等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性能演化规律对于路基安全稳定至关重要。采用交流二极法,对经历不同干湿循环、动荷载条件的压实粉质黏土试样开展了电阻率测试,研究了干湿循环?动荷载贯序耦合作用对试样电阻率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基于电阻率的试样动力性能定量表征数学关系,最后探讨了电阻率法用于压实土体状态评价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压实土试样在干湿循环?动荷载耦合作用下,经历干湿循环次数越多、干湿循环幅度越大,试样电阻率下降幅度越大,但动荷载作用引起的下降幅度逐渐降低。该研究结果可为利用电阻率法评价干湿循环?动荷载耦合作用下路基土体状态提供一定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